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古体诗讲究平仄和押韵吗

古体诗讲究平仄和押韵吗

2023-06-11 17:275706浏览

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古体诗和近体诗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因为平仄格律出现之前的诗歌,本来在押韵上是试探性的,宽松的。是格律和韵书对诗歌进行了整理和区分,然后才按照格律写近体诗的。所以古体诗这种格式在后来也是相对于格律诗而存在的比较自由的一种诗体。

平仄是谁开创

古人的诗原本是不讲平仄的,因为诗歌出现早期千余年,一直没有“平仄”这个概念。诗从最早的民歌形式到后来的贵族上层用来交流沟通,直到上层文人开始普及,一直是在吟唱的模式下发展。

也就是说,早期的诗,就是用来唱的,自带音乐属性,与汉字本生的音调是不同的,后来文化开始普及,诗作大量出现,就开始脱离音乐而单独存在。但是对吟诵发音还是没有规范。

直到魏晋时期文学奇才曹植的出现。

曹植开创了文字修饰的先河,文辞优美雕琢,在诗歌创作上词彩华茂,情深雅正,卓尔不群。他的“仙才”与李白、苏轼并称于世。

他精心钻研东汉时期传入的佛经,为了让印度的经文翻译成汉文后更加适合梵音唱经的表达,用自己的文学知识对佛经进行重译整理,在这期间发现了汉字的部分发音规律,创造了“梵呗”。梵呗是中华汉字音韵学的开端。

曹植的文辞修饰流派和声韵学追随者众,诗人们开始重视文字的华美以及吟哦时的腔调,诗的创作开始走向文字和发音共同美化之路。魏晋之后的南北朝,佛教在南朝大行其道,甚至成为国教。

在梵呗基础上的声韵学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韵书和研究者。

这其中沈约既是大诗人,也是声韵学家。他的《四声韵》提出了四声为“平上去入”。把这四声的字,间隔使用在诗句里,就形成了抑扬顿挫的上口节奏感。

这种四声标注汉字的方法,迅速在诗人创作中流传开来。并开创出讲究文辞和发音美化的宫体诗,也就是“齐梁体”,成为唐朝近体诗,也就是格律体的基础。

初唐宫廷诗人们在宫体诗的基础上,结合声韵要求,对仗要求,字数要求,创造了绝句和律诗这两种格律体形式。当时的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韵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

这本书就直接把四声韵针对格律诗简化为平仄,把四声中的“平”和“上去入”声分为平仄两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

格律诗这才正式成型,为了区分开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当朝诗歌和古人诗歌,唐人称格律体为“今体诗”。

后来宋朝整理唐诗的时候,自然不能称之为“今体”,于是把格律体称为“近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不遵守平仄格律即为“古体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古风”。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点,平仄这个概念武则天时期才形成。那么依据平仄格律而写的近体诗,肯定是合平仄的,否则就不能称为格律诗。但是,在这之前,之后,大量文人不按平仄格律创造的古体诗(数量远超格律诗)是不用严格合平仄的。

但即便如此,古体诗不守平仄,也会在有意无意中符合汉字声韵学的四声韵规则,否则的话句子读起来不抑扬顿挫,哪里会有气势?不朗朗上口,又如何流传?

声韵学和平仄关系会让你的诗词更加具有音调美感,并规避很多常见的发音组合错误。要想写出好的诗词,平仄是需要学习熟练的。当然,学会了用不用来写格律诗是另外一回事。

平仄是专门针对近体诗的声韵学规则。所以,古人的近体诗都是合平仄的,古体诗则相对宽松,不一定合平仄。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行路难是古体诗吗 下一篇: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