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的标志是“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体诗(或“古风”):该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有两种,一种是“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则是“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格律
古体诗在需要用韵之外,格律不受限制。屈原的《离骚》,是古体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另外,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和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等。
如三国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是四言古体诗的体裁,可以看出没有任何的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受到用韵的限制,还要受到严格的格律限制,也就是要遵守严格的平仄规则。近体诗的平仄规则,有句内相间、联内相对、上下句相粘、对应位置不同字等固定要求。
其中,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要求每首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上下句必须对偶。
由于近体诗的对格律的严格要求,所以在韵律上给人的感觉更加优美动听,有强烈的节奏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首五言绝句,上联和下联的上下句都是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