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孩子就会感觉非常的害怕无助和自卑,害怕是因为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家了,害怕将来自己的日子不好过。
自卑是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别人都有爸爸妈妈爱护而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疏导要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要告诉他爸爸妈妈虽然离婚了但依然爱他,爸爸的家和妈妈的家都是他的家。他和别的小朋友一样优秀,不会有人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而轻视他。
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应该这样管教,要给他足够的爱和安全感。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他缺失了父爱,或者是母爱,或者是父爱,母爱同时都缺失了,他的心里就会非常的自卑和敏感,认为这世界抛弃了他,所以这时候我们要给他温暖,给他爱,让他感觉自己是被社会接纳的,然后他就可以正常自然的生长了。
适当满足孩子必须的物质要求。离异家庭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关心孩子的生活,尽量为孩子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一般的父母双全的家庭的孩子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
切勿禁止自己抚养的孩子与前配偶来往,甚至逼迫孩子不认对方,从而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这样做其实是剥夺了父母对于孩子完整的爱,将来对于孩子的人格完善会受到影响。
给予正确教育,不转移”仇恨“。父母在离婚后应尽快冷静下来,并约定相互对孩子作哪些解释。平时,应约定多强调对方的优点,淡化缺点。例如,夫妻因为其中一方有第三者之故离婚,所谓的“受害方”不应过分以负面信息教育孩子,不能要求孩子远离另一方,应该强调对方的优点,如工作勤奋、热爱家庭等。
同时父母应给孩子充分的机会,鼓励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看法,尤其是表达怨恨、痛苦、失望等情绪。此时父母要认识到向孩子承认错误并不可怕,这样做不仅不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相反,主动承认在离婚问题上的冲动和自私行为,反而能重新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调整自我生活态度及对孩子态度。离婚后,抚养人自身的生活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莫一直对离婚耿耿于怀,认为厉害伤害了孩子,一直用亏欠和补偿心理对待孩子,这会培养成孩子的受害者心理,导致孩子敏感、脆弱,担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并且需要及时告诉孩子:你们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这是不会改变的事实。一般单亲的孩子会比较敏感,平时父母要多关心和爱护,多沟通多观察,尽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离异家庭男孩性格缺陷长大了会有恋母情结,毕竟缺爹少妈的,得不到母爱或者父爱,会有恋母情结,也会胆小怕事,怕人家说他是没妈的孩子,心里比较脆弱,还有心眼比较小,叛逆的很,所以要过早的去引导开导他,不要让他误入歧途,就很难改正。
单亲家庭的男生往往会可能比较自卑,比较内向,甚至可能会有点抑郁。这样的男生老实本分,不善于和别人交往,甚至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总是会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且特别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和别人交流。这样的男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也非常容易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
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总觉得家庭的破裂也有自己的责任,于是心有愧疚。也会因为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在学校或者集体中认为自己是另一类人,这种内心的强烈不安全感,导致盲目的自卑怯懦。同时,自卑的人格也隐藏着极度自负的人格特征。
他们太过好强,不能接受批评,不允许自己输,更不能忍受别人的嘲笑。随之引起的阴暗、暴力、退缩、嫉妒等心理就会因为自己的认知的改变逐渐偏离正常的行为模式。有些孩子本身很优秀,虽然生于离异家庭,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会因为某一优势而产生极度的自负心理。
当孩子受到的爱、教育、性别影响都不完整时,不利于孩子正常性格的养成,除了性格孤僻,沟通障碍外,抚养孩子的一方如果心理过度依赖,还会产生男孩偏女性化,女孩偏男性化,当然这也不是普遍现象,在于陪伴养育他的家长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如果父母离异沟通良好,互不伤害,也不会让孩子产生认知障碍。
因为缺爱,这些孩子在青春期时期能否得到正面指引很重要。否则在他们小时候遭受过创伤的心理下产生放纵感情的行为。可能开始抽烟喝酒,甚至依赖毒品、滥交、厌学等行为。而成人后,在感情上容易动心也不容易信任对方。一方面想抓住点什么,一方面不停的转换试探。强烈地渴望家庭温暖,又特别害怕成为父母的翻版。
其实,离异家庭的孩子大多数还是独立而坚强的,只是在他心里总有些伤口不能愈合,如果遇到一个真心对待他的人,也可以打开自己新的世界,过得幸福快乐。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里总是不完整的,不论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如果单亲家庭的孩子是父亲抚养的,因为没有母亲细腻的关爱,可能性格会粗暴一些。如果是母亲抚养的,性格会更阴柔一些,缺少男性的阳刚。所以还是尽量不要离婚。否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离异家庭的女孩子可能会面临缺乏安全感、孤独感、不信任爱情和婚姻、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因为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谐、叛逆期矛盾等原因导致。对于这些问题,家庭和亲人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情绪管理和学会沟通交流都是很重要的。
单亲家庭的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关爱,可能会导致她们情感上的不稳定和缺失,容易产生自卑和孤独感;同时,由于单亲家庭的女孩子往往需要承担家庭中的一些责任,如照顾弟妹等,使她们过早地独立,可能会产生焦虑和负担感。
对于单亲家庭的女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她们提供关爱和支持,帮助她们建立健康的自尊和自信,同时鼓励她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加强自我成长和发展。
此外,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关心和支持,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和孩子是不是出生在单亲家庭没有必然联系。非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吗?只是作为单亲的家长特别害怕因为是单亲家庭让孩子有心理问题。那单亲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呢?
不要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剥夺很多东西,不要认为单亲家庭就是破碎的家庭,从而单亲家长满含内疚,用心补偿,既当爹又当妈,自己所有时间用在孩子身上忽视自己。当你用这样的悲观态度去理解单亲家庭的时候,孩子就会用这样悲观的态度生活。
单亲家长注意不要让孩子认为是因为他的原因父母才会离婚,离婚不是孩子的错。离婚的双方不要因为孩子吵架,尽量给孩子同样多的陪伴时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说前配偶的坏话,更不要让孩子站队选择只喜欢爸或者妈。
允许孩子爱父母双方并且尊重父母双方。如果离婚的双方都再婚的话,允许孩子爱四个父母,不要让孩子在亲生父母之间选择只爱哪一方。
平时多陪伴孩子,没事的时候和孩子多互动聊聊天,让孩子卸下心里的包袱,他才会和你说心里话,家长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这样就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心理方面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这个时期,孩子的独立欲望增强,但是却不够稳定;在生活中,有些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并且非常渴望权利。作为家长,在此时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给他们正确的引导。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
1、对权利的渴望
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挑不选,长大了反而喜欢提意见,弄的亲子关系不合。实际上,这是孩子在发出“权利渴望”的信号,他们之所以羡慕成年人,渴望自己长大,正是因为权利的拥有让他们觉得自由,比如几点睡觉再也不需要向家长报备,这就是孩子青春期最向往的事情。
2、自私自利
现实生活中,自私的孩子并不少见。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缺少同伴交往的孩子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等心理问题。
3、自我意识强而不稳
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的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
4、苦恼增加,无力感、压迫感提高
他经常会觉得情绪低落,或许仅仅由于同学们的一句话,或许仅仅由于爸爸妈妈的絮叨,他越来越比较敏感。他渴望伙伴的接受、毫无疑问和钟爱,渴望爸爸妈妈的了解、守候和关爱;他提心吊胆地维护保养着自身的自尊;他担心不成功,担忧被孤立,被忽视、被阻拦;他们的心里期盼被关心,但另外随着着忧虑和无奈。
青春期孩子的应对策略
1、消除戒心,避免与孩子的对抗
家长在与青春期孩子的交流中,有时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他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并有碍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其戒心,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是建立相互友好的关系,家长应尽量与孩子沟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让他觉得家长是他的知心朋友。第二是对事不对人,稍有偏差,长期努力建立的信任就会受损,让孩子觉得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受到尊重;三是不翻旧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坚持一事是一事的原则,绝不翻旧帐,更容易鼓励他上进。
2、真正放下身段
很多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的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于索罗学院特别建议,希望家长可以放下自己的身段,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不再用命令的口吻与孩子说话,给孩子成人一样的尊重。
在生活中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且让孩子可以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已经足够大了,并且孩子的表达能力也没有问题,那么,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代替办法。
3、观念渗透法
所谓观念渗透,是为了避免家长的生硬灌输、直接说教而采取的一种议论生活中其他教育素材,从而取得性道德、性教育观念的暗示方法,这对青春期孩子有明显的教育效果。
例如,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一位姑娘轻率相信他人而上当受骗,夫妻叹息一番,议论一番,还可以假设姑娘婉拒对方的情节,让孩子续编后面发生的故事。
再比如,看报纸,在“金色盾牌”、“警钟长鸣”等栏目中报道的一些刑事案例中,受骗的少女、贪小便宜的少年,都可以作为一家人交谈的话题。议论中,家长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审美意识无形中都会影响孩子,这比耳提面命式的说教要有效果。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学习效能感低
即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学不进去!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解决对策主要有:通过正确归因,找到学习成绩不好的主客观原因,制定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重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学习无动力厌学
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任何动力,出现厌学情绪。
解决对策:学生之所以出现厌学情绪,找出根源,比如不喜欢代课老师,不喜欢学校,被同学欺负排挤等!然后逐一解决问题!比如,如果学生不喜欢代课老师,就可以跟老师沟通,让老师改进教学方法!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学习动机过强倍感焦虑
即学生很爱学习并对自己期望很高,前一段时间刚好咨询了一个学生,就是因为学习动机过强而出现心理焦虑!
解决对策: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青少年厌学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中小学生都有,其中以中学生最为明显。青少年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竞争失败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
2、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人际关系恶劣,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3、严重的家庭问题: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担心家庭破裂或者家庭伤害事件的发生,而无力顾及功课。由于自身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校发生兴趣。
4、儿童的自身问题:儿童心智发育不成熟:儿童虽然智力水平属于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差,幼稚、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自信心缺乏:开始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信心十足。
但孩子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被家庭教导所传承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数的父母所压抑,所以孩子不仅不能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自豪,反而会感到自己无能,而自暴自弃。
面对青少年厌学心理问题家长该怎么办呢?
1、父母要尊重孩子
与孩子沟通时,要用重视的语调而不是文化教育语调讲话,重视小孩会使小孩尊重自己,经验教训则经常产生抵触和对立面,造成反过来的实际效果,让小孩更叛逆。
要认清小孩自我认同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升,并以大朋友的真实身份具体指导、协助她们本身犹存的孩子气性、依赖感和了解上的盲目性。
叛逆的孩子很期待可以常常与爸爸妈妈开展沟通交流,而不是每天听见爸爸妈妈叨唠地只关注她们的学习培训,因而平常要留意提升与小孩中间的沟通交流。
换一个视角,没去讨论他的学习培训,尝试去沟通交流,寻找他最开心的事,沿着他的构思去剖析他针对想干的事可行性分析和能够做到的实际效果。从所获得的取得成功中去启迪、鼓励他,使他自身觉悟,进而提高小孩的信心,激起学习培训的兴趣爱好。
总而言之,针对小孩我们需要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更需要留意挑选适当的方法,以防伤到学员那颗柔软的心。
此外,父母何不带著小孩出门旅度假旅游,到著名的高校名府参观考察一下。有工作能力得话,提早让小孩感受一下高等院校的学习生活气氛。
2、提升孩子信心
针对青春期叛逆的青少年儿童,在学习中提升挑战性,根据奖赏提升对学习培训的兴趣爱好;要和老师相互配合,察觉孩子在某层面的“亮点”,在他目前基本上,要是略微发展,就需要立即激励,提升信心,激起自学能力,根据提升外界想法,再加强內部想法。
3、提升孩子使命感
使命感就是指当大家在生活起居中,完成了所应进行的任务,干了所应做的事儿后,所具备的一种优良的心理状态感受。
“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是义务专业知识,并并不是使命感。使命感彻底有别于义务专业知识。使命感注重的是一种自身体会,是一种干了某件事以后的自身开心感受,或没做某件事以后的很慢感受。
青少年只是有着义务专业知识,大部分都欠缺使命感,因此当她们厌学心理、不好好读书、虚度青春,不辜负起自身需承担的义务时,无分毫的愧疚、内疚及其焦虑情绪之感。她们做事情只凭着兴趣爱好。
一旦失去做某事情的兴趣爱好,便不可能凭着由使命感产生的自身约束、靠信念把那件事儿做下来。
7岁孩子最喜欢模仿,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力量。这也是孩子是非观形成时期,对孩子要讲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七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1、秩序感较差,缺乏纪律意识:表现为参加公共活动需要排队时,不顾及秩序纪律,这动动,那摸摸,吵吵闹闹,导致整个队伍秩序非常差劲。
2、自我意识逐渐强烈,反抗意识明显:这时候7岁孩子有明显的反抗性,喜欢什么都跟家长对着干,家长允许的不做,家长不允许的反而很有兴趣。
3、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随着对空间和环境的不断了解和熟悉,很多事都可以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进行,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4、是非判断能力弱:7岁孩子经历过的事物尚少,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价值观,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
七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1、家长以身作则。家长想教育好孩子,必须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吃米饭时家长想教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米。自己首先要保证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一粒也不剩,这样即使不给孩子说,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跟着学的。
2、可以训斥但不要体罚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随意就体罚孩子,这样反而给孩子造成阴影。而是应该首先予以劝说和训斥,比如孩子耍脾气把吃的好好的馒头扔掉了,家长应立即要求孩子捡起来,否则不让他吃饭了,并告诉他再扔馒头就罚站。这样孩子一般会自觉地捡起馒头。
3、多鼓励夸奖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强的,有时候一句责备的话能让他难受很长时间。相反多鼓励鼓励他会让孩子干劲十足。比如孩子帮家长擦桌子了,家长就要使劲的夸一夸孩子,说:你真棒!真勤快!谁也没有XXX懂事。这样孩子会非常高兴,还有可能去接着帮忙拖地了。
七岁的孩子该如何正确引导
1、七岁的孩子开始上小学了,己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想意识。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平时遇到了一些什么问题,谈谈对这些事的看法和感受,指导孩子怎么去面对问题,以及怎么处理问题。
2、做孩子的好朋友,贴心人,这样孩子会在家长面前畅所欲言。家长可以及时的捕捉孩子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有效的改正和制止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并且对孩子好的行为,也要及时地作出鼓励和表扬,肯定孩子所作出的努力,激励孩子更加进步,做到赏罚分明。从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3、应当从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例如在吃饭时,大人们都还没上桌吃饭,孩子不能先吃。这是礼貌也是规矩。对人要多说谢谢、对不起等等文明用语,懂得感恩。让孩子从小知道礼节是很重要的行为规范。
4、教育孩孑养成劳动习惯,培养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和自立更生的乐趣。为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独立自主能力的人打下基础。
5、教育孩子要有好学的精神,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不仅要学习知识也要努力争取去多掌握各种技能,否则会有被社会所淘汰的可能。所以,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在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去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德、智、体要全面发展。
6、家长对孩子不仅仅是养,而且要教。要做到对孩子有原则性、亲子有度、不过分溺爱、不过分干涉、寓教于乐,正确的教育孩子,让他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人!
儿家对家里施行家暴和父母有一定关系的。主要是父母一方从小对孩子过余溺爱造成孩子以我为中心,凡事都要以他为主,他所需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得不到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打骂父母,这种家暴一般出现在中产家庭。
意味着家庭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紊乱和冲突。这可能暗示着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沟通问题、权力斗争或情绪失控等。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家庭环境的不健康,如家庭暴力、虐待或心理问题。它也可能反映出儿子对父亲的不满、愤怒或无助感。无论原因如何,这种行为需要严肃对待,寻求家庭咨询和心理支持,以恢复家庭和谐和安全。
小时候孩子打父母或长辈时,大家都觉得孩子小,没有及时制止。或许还有帮腔的家长说打某某某大家一笑了之。
当孩子在没有得到纠正和制止的情况下,觉得这个方法很好用,只要哭闹或打家长,家长就会退让......长此以往,孩子慢慢长大,只要得不到满足或家长不退让,就会采用这种过激的方法。
小孩从小目睹家庭成员不和谐,长期使用家庭暴力解决问题时,长大的他在潜移默化中,也容易试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甚至打家长。
一个家庭里面,父母经常在孩子的面前打架,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会严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其实也是纵容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对家长们提出较多要求时,家长们要学会拒绝,不能对孩子的要求言听计从,要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应有的奖励,让孩子学会感受劳动的意义。
父母喜欢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过度指责孩子,这种行为是教育孩子过程最不宜采用的。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过度指责孩子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给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
孩子出现逆反心理,这种情况是需要引导的,而家长的耐心是很重要的。找出孩子出现叛逆心理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才会更有效果。
在重组家庭长大的女孩情绪可能会不稳定,一部分原因是女孩可能见过亲生父母吵架的场景,所以会下意识模仿父母的情绪模式。
另一部分原因是女孩在重组家庭中无法得到如同原生家庭一样的呵护,所以通过闹情绪、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重组家庭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一般会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情感脆弱,敏感多疑,优柔寡断。不愿意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容易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
言语行为小心谨慎,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性格内向,自卑,甚至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叛逆,攻击性行为增多。在学校不服从老师的教导,在家不听从继父母的管教。
过度的依赖家长或朋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的主观看法,附和他人,安全感低。
当然,这一切问题的产生,也跟大人的关爱不足有关系。尤其是对那些在重组家庭中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
其次,也有的在原生家庭中被忽视的孩子,在重组家庭中,如果得到足够的关爱,会心理变得健康起来。
我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在原生家庭中被忽视,因为缺乏父爱而变得自卑孤僻,甚至有些自闭。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母亲带她离开了她的亲生父亲,又重组了家庭。
重组家庭中的父亲,对这个孩子非常好,视如己出,关爱备至,渐渐地孩子脸上又有了笑容,又恢复了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应有的青春与活力。即使后来母亲在重组家庭中又生下了一个儿子,而这个父亲并没有减少对原来那个孩子的爱,现在一家四口甚是幸福。
所以说,孩子幸不幸福,不在于是不是生活在原生家庭中,更重要的是,这个家庭对孩子的爱是否足够。当然,重组家庭的孩子,肯定比一直生活在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需要重组家庭的父母以及原生父母都付出更多的关爱,才能消除孩子的戒心,才能让孩子重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