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除夕放鞭炮的由来

除夕放鞭炮的由来

2023-01-13 15:18675浏览

除夕放鞭炮是我们庆祝过年的方式,在鞭炮声中度过农历新的一年,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

除夕放鞭炮的由来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除夕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除夕的寓意和象征就是幸福和团圆。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放鞭炮的风俗

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个历史故事,热闹非凡。

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除夕一般怎么过

1、除夕夜准备年夜饭

在除夕夜这一天,家家户户不管工作有多忙,只要过了中午12点,都要早早的收工回家,因为要为除夕夜的年夜饭做好准备,要从中午忙到晚上。

2、除夕夜贴对联

除夕夜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很多人家,已经开始忙着为门前门后贴上春节的对联了,迎接新年的到来。

3、除夕夜放鞭炮

除夕夜到第二天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的鞭炮都放不完,现在虽然有些地方禁止燃放炮竹了,但仍然有些农村地方有这个风俗。

4、除夕夜看春晚

每年的除夕夜,春节联欢晚会,都是家家户户必收看的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除夕*惯,除夕夜没有春晚,那不叫除夕。

5、除夕夜守岁

年轻一辈的人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守岁,守岁的意思就是从除夕夜那一个晚上,一直通宵到第二天(大年初一),以前的人都是这样迎接新年的到来的,不过现代的人都是除夕过了十二点就睡觉了。

6、除夕夜包红包

红包是过年少不了的压岁钱,所以在除夕夜这一个晚上,很多大人都会先包好红包,等待新年来临,给小朋友压岁钱。

除夕的来历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即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元宵节的纪念意义是什么 下一篇:元宵节在古代叫什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