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除夕前的风俗有哪些

除夕前的风俗有哪些

2024-12-04 17:131045浏览

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最后一天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前的风俗是从腊月二十六开始的,年味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有的。

除夕前的风俗有哪些

1、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2、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3、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4、腊月二十九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5、腊月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节日渊源

岁除,是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

古籍中有讲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除夕的典故

相传除夕夜,会出现一只长得非常狰狞的,而且生性凶残的四角猛兽,被称为“年兽”。冬天的时候,由于大雪覆盖了地面,所以它找不到粮食,于是就会到住着人的村庄里面去找吃的,因为它体积非常的庞大,而且非常的凶残,因此给村民带来了很多的灾难。

所以大家为了驱赶这只猛兽,于是就在除夕夜的时候点上烟火,放上炮竹,通过烟火的火光以及炮竹的声音,来驱逐年兽,同时家家户户都早早准备好饭菜,一起躲在家里吃饭不出门。

所以在除夕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放烟火放炮竹,就可以避免年兽的侵袭了。后来就有了除夕节,在这一天会吃团圆饭,会放烟火,会放爆竹,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古代除夕夜有什么风俗 下一篇:除夕夜的禁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