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是古体诗。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歌行体是什么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古体诗分类详述
1、四言体
四言诗是古体诗,是最早的一种诗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和《龟虽寿》、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2、五言体
五言诗包括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和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出现后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正式形成。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3、六言体
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现在已不多见。
六言散句最早见于《诗经》,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建安七子之一)的三首六言诗:“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孔融之后,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诗传世,代表作《黎阳作诗》和《令诗》。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4、七言体
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是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
七言诗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至唐朝才真正发展起来。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南北朝时期的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
5、杂言体
杂言诗,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中国古代诗歌整齐划一的格律诗发展到中唐达到巅峰状态(代表诗人是杜甫)。因为其形式上的诗美空间已经被唐代的大诗人挖掘而所剩有限。
因此唐末五代中国的格律诗向杂言诗发展,形成一个对整齐划一而导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诗的反拨,而最终定型为“词”这一杂言诗体制形式。而词,最终发展到了“一代之文学”的高度,取得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