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白马非马是哪个学派
白马非马是名家提出的思想。
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名”就是指称事物的名称,用今话说,就是“概念”;“实”就是“名”所指称的事物。
名家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播其声,扬其道,释其理,最先围绕“刑名”问题,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称;逐渐从“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实”研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名家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
白马非马的意思
白马非马意思上来讲就是白色的马不是马。这个故事的由来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子有许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公孙龙子骑著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公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后它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著他的(不是马的)白马进城去了。
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
“马”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歧义)类型的谬误。
“是”这个字可以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例如,白兔是兔。“是”这个字也可以被用来表达“等于”的关系,例如,孔子是至圣先师。守门官的意思是:“马不可进城,白马是马,所以白马不可以进城”。
在这里,“是”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当公孙龙子论证“白马不是马”时。“是”被用在“等于”的关系。所以,简单的说,他们其实是鸡同鸭讲。不是谈论相同的一件事。公孙龙子的论证是有效的,而他的结论,“白马不等于马(白马非马)”也是对的。但并不能用来反驳守门官的规则:凡是属于马的都不能进城。
白马非马论的提出者
《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公孙龙子》十四篇,但只有六篇保存下来了。第一篇《迹府》也是后人搜集的有关他的事迹,其他五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孙龙所作。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