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2023-05-24 18:18504浏览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行军打仗来,头头是道,有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临终前对赵括说:“儿啊,你不是当大将的材料,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如果你当了大将,就会给赵国军队带来覆灭的命运。”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久经沙场、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大将廉颇领兵二十万前往抵抗。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廉颇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战略。他认为,不能和兵力强大的秦军硬拼;但是秦军远离本土,粮草供给困难,经不起长期对峙(zhi)。

于是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出去应战。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也没能得逞。廉颇的正确作战方案,却让赵王觉得很丢面子。他听信谗言,任命赵括为大将,再领兵二十万,把廉颇换下来。

赵括接受任命后,立即改变了以前的作战方案,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赵括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边战边退,赵军一直被引诱到秦军大营前。赵括这才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道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的大营,但秦军的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

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赵军进退不得,成了瓮中之鳖。

秦军不忙于攻击赵军,只是将赵军紧紧围住,并切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草供给。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绝境。

九月的一天,赵军断粮已有四十六天,秦军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赵括决心孤注一掷的向外突围。可还没跑到秦军阵地前,他就被乱箭射死。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饿坏了的官兵,不得不向秦军投降。

最后,整整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赵括的精锐部队在这次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便一蹶不振。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的启示

纸上谈兵这一历史故事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流传干古、妇孺皆知的故事。《成语词典》解释为: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此成语所指的历史人物赵括自古以来也颇受非议,后世之人将赵括作为空谈误国的典型而大加贬责,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也变成了对赵括盖棺定论的评价。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二、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三、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四、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的相关人物

白起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孟母三迁的作者是谁 下一篇: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