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孩子缺乏内动力的原因

孩子缺乏内动力的原因

2023-12-01 10:22414浏览

内动力是孩子自我激励的一种心理状态,有内动力的孩子面对困难会迎难而上,接受挑战,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状态。而缺乏内动力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退缩,对于学习也常常心不在焉。所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缺乏内动力的话,一定要重视起来及时引导。

孩子缺乏内动力的原因

1、体验不到成就感

人之所以会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最重要的原因是要让他体验到成就感。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孩子学习有动力,一定要让他在学习上体验到成就感。但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的全是挫败感,老师的批评,家长的不理解,同学的瞧不起,这些都是对孩子学习动力的极大伤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缺乏内动力。

2、孩子没有目标和计划

很多孩子缺少学习的目标,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满足父母面子,让父母脸上有光,于是他们只能机械地逼自己学习。有的家长更是急功近利,只会考虑哪门课程学得好,以后好找工作挣钱多,于是刻意加强孩子这方面的学习,而从不考虑孩子自己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失去目标和计划,甚至以后再也读不下去。

3、家长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的,而家长制定的条条框框则会把孩子约束住。就算有时候孩子很想按着家长制定的目标发展,但是一看到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就很容易产生了退缩之心。

4、孩子对世界了解不足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向往“诗和远方”,渴望生活里能有一些波澜和刺激。但对世界了解的不多,他们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校、班级、和自己的座位上看着手机中难以触及的新鲜的生活和遥不可及的地方,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达到、如何达到,于是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孩子缺乏内动力怎么办

1、与孩子沟通。首先,家长应该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想法,帮助他们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并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同时,要支持孩子的理想和目标,帮助他们制定计划,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2、让孩子体会自我价值。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之中。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就会提升。父母应该赋予孩子使命感,并且让孩子通过做事来收获被肯定。这样一来,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得到提升。

3、帮孩子找到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然后引导孩子通过学习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学习就不再单单只是为了分数和名次。同时可以帮助孩子将目标细化,把远大的目标细化成一个个看得见、容易达成的短期目标,这样会让孩子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4、良好的环境。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在宽松的环境中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当孩子做错事或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千万不能给孩子施加压力,而要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认可并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

孩子拖拉的根源是缺乏动力

孩子拖拉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缺乏兴趣或动力。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无聊、厌倦或没有自信,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要做的事情或觉得任务太难。此外,孩子们可能还会因为对任务感到困惑或不理解而拖拉磨蹭。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让任务变得更有趣、更具挑战性,或者给予孩子一些额外的鼓励和支持,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另外,提供清晰的指导和解释,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完成任务。

孩子拖拉的坏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想要孩子学会掌控时间,必须先要明白原因,其实孩子拖拉的原因总结一下就是四种情况:

一是厌烦了不想写作业,孩子认为每天都这样被父母催着写作业,心里厌烦。很多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人坐在哪心却没在做作业上,一会啃铅笔,一会抠鼻子磨洋工。

二是上课好动精力不集中,造成老师的课没听清楚,回到家里看着作业本头大不会做!尽管母亲在一旁盯着,仍然是好半天也写不出一行字一道题!

三是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东西乱放,像无头苍蝇没有准备。桌子上乱糟糟,玩具书本横七竖八的乱放,刚写一会儿发现铅笔要削一下,一会橡皮又不见了,一会玩具又把作业本划破了等等,一拖十几分钟半个小时的就过去了,应该写完的作业,因再三的折腾,一二个小时也没完成,母亲在一旁催促吼叫,使得孩子更加慌神手忙脚乱!

四是从小就没有时间观念,性格柔柔弱弱,拖拉已成习惯!

明白了原因,如何让孩子学会掌控时间呢?我研究心智教育多年,我认为从小培养最好!供大家参考:

一是从一两岁开始就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不可缺的条件,今天这里不讲)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除了饮食调理配合之外,引导孩子养成做任何事情都专注的好习惯非常重要!具体方法是多花时间陪孩子玩,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和鼓励,在与孩子的玩耍中,巧用方法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反复的训练形成一种习惯!

二是孩子三岁起就教会孩子制定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给孩子建议制定一份睡觉吃饭玩耍的作息时间表,但是生活作息时间表不能太约束孩子,要合理有科学性,以免孩子过度疲劳而厌烦,造成半途而废!

三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安静环境下,引导孩子反复专心地做一件事!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也,家长们要坚持相信孩子一定会有收获。

拖延拖拉是孩子缺少自律造成的后果!

最后再强调一点,父母在培养孩子学会掌控时间的过程中,提醒孩子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就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许是一段需要等待的时间,也许是需要先行完成的一件事,刚开始训练时,孩子认为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而哭闹撒泼,父母要耐心,坚持不能放弃原则章法,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能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必须一诺千金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自律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孩子动力不足是什么原因

动力会驱使前进,因此,不管是孩子的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希望他能是以后充满动力、充满希望的人。这样前进的方向才会更加明朗、速度才会更快。但是拥有动力是一件相对比较累的事,这一原因影响下,很多孩子选择了安逸,出现了动力不足的情况。

孩子动力不足是什么原因

1、孩子缺乏成就感

有的家长喜欢用打压式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的学习,孩子考得好,就会说不够好,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还需要更加努力;孩子考得差,就更是对他贬低“你怎么这么笨呢?”“考不好以后只能捡垃圾了”……在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从来都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怎么还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呢?

2、家长的承诺总是不兑现

承诺孩子的很多事情,又没有做到,自己都没有做好的事情对孩子提出要求,最常见的就是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然后作为家长,每天晚饭后手机都不能离手。

3、努力之后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其实是很努力的。然而却因为自己学习的方法不对,因此造成了考试时的成绩上不去,同时也得不到家长的心理支持。

如果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绩不见起色,自信心通常就会受到打击,慢慢地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丧失。

在这个时候,来自家长的心理支持就会显得非常重要。家长最好是能和孩子一起来想办法,共同找到导致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的真正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努力。

孩子动力不足怎么解决

1、和孩子一起制定阶段性目标,并定期检验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帮助孩子制定总目标与分目标,让目标细化,更利于目标的实现。

同时制定相应的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并且把这些计划表打印出来,或者写在记事本上,让孩子负责管理。

每完成一项,就在那一项的前面做一个标记,标记的符号越多,孩子越有成就感,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更愿意去执行,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2、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学习是单调、枯燥的,但是他的实用缺失丰富多彩的。大到人类的来源和太空探索,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知识。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就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知识的应用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看孩子都喜欢什么领域,然后从中选一个他要学的知识有应用的领域,让他根据所学的知识点,看看能不能做出模型。

比如,孩子学到了空间几何,孩子对立体物品感兴趣。就可以让孩子运用他所学的空间几何知识制作一个她喜欢的型号的木质模型。这样,原本枯燥的数学计算,就变成了能够做出他感兴趣领域的模型了,他的兴趣也就跟着调动起来了。有了兴趣,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改变了。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面对孩子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家长在对他们引导之前, 要对安全感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在引导他们的时候,家长才会去重视,同时也要去分析他们缺乏安全感的原因,这样双管齐下,将会更加有针对性,有效率。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1、缺乏家长陪伴

父母的陪伴关爱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若没有高质量陪伴或者是为了陪伴儿陪伴,总是敷衍了事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会觉得父母在自己身边也没有什么,不会陪自己玩也没有给自己带来帮助,就会默默的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没有人能保护他们。

2、母亲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多变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孩子才不会常常产生焦虑。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3、家长的教育不对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照顾,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照顾方式,总是责骂,总是批评,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十分的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照顾孩子,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多多的鼓励孩子,要常常陪伴孩子,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有更大的安全感。

4、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防止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若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或者定的目标遥远的话,就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从而导致他们丢失了安全感。

另外,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也会让孩子缺乏安全。因为有一些家长希望能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过于宽待孩子,从而让他们没有任何的分寸以及顾忌,久而久之会让孩子没有任何的约束性从而缺乏安全感,这都是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孩子缺乏安全感如何引导

1、学会拥抱孩子

父母不要去吝啬对孩子爱的表达,无论孩子多大,都要去试着拥抱孩子,并说出“爸爸妈妈爱你”这样的词语。这会让孩子深感幸福,内心接收到父母的爱也是无比高兴的。这个时候,家长的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孩子没有安全感,有时候不是父母陪伴的不够多,而是陪伴的方式不对。孩子需要独自面对的时候,父母应该学会适时放手,做孩子坚实的后盾。更要尊重并理解孩子,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和呵护,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就会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2、提高孩子的人气

面对孩子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家长要支持孩子多参加游戏活动,主动融入到集体中,在游戏中多和伙伴交朋友。朋友多了,人气上升了,孩子就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了。家长可以在家组织聚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让他增加吸引力。

孩子缺乏独立性的原因

当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就会慢慢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变得越来越独立,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越大越依赖父母,这是因为孩子缺乏独立性导致的。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尽早放手,多锻炼孩子,但是在这之前,家长首先要清楚孩子缺乏独立性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缺乏独立性的原因

一、控制欲强的家长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而且认为父母的安排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致使孩子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只知道听之任之。只要离开了父母的安排,孩子就会不知所措。

二、什么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去完成

其实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是很勤快的,看到妈妈洗衣服,孩子就很好奇,要求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妈妈就会阻止孩子,说你还太小了,自己洗不了衣服。孩子看到妈妈擦桌子很有趣,跑过来说,想要擦桌子,妈妈说不行,你还太小,去玩吧!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尝试,不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自然就会没有独立性。

三、忽视孩子意见

很多父母还有一个习惯,忽视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只把自己认为对的强加给孩子,有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我妈妈觉得我冷”。长期忽视孩子的意见,很容易造成孩子生命力中独立自主与价值感的缺失。孩子会渐渐习惯压抑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逆来顺受的接受父母的安排,最终呈现出来的表象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四、监护人过度溺爱

孩子缺乏独立性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们过度溺爱。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们不可避免地溺爱,但父母们过度溺爱一切,容易导致孩子独立能力差的现象。

孩子缺乏独立性怎么办

一、适当向孩子示弱

有些家长怕麻烦,怕有危险,或嫌孩子做的慢,会不允许孩子去做,或替孩子做。可是孩子终归要长大。你晚一些让他迈出这一步,他就可能会以后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别说照顾别人。

对孩子本身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大包大揽,把所有事情都干了,导致孩子独立性非常差,最后成了生活的低能儿。家长适当向孩子示弱,是尊重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引导孩子多做,他的自理能力才会更强。

二、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作为父母,事事帮孩子拿主意,虽然为孩子提供了成长的优异环境,但同时也令孩子失去了本该学习的独立性。让孩子知道,好的决定,不一定能带出我们预期的好结果,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就是拥有决定力和懂得选择之间最大的差别。

三、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

为孩子设定一些他能力所及的任务,并让他独立完成,比如让他自己制作一个小玩具、照顾宠物、给娃娃设计一个家等等。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会遇到问题,这也就为锻炼他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机会,家长切记此时只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并且进行鼓励,而不要代替孩子去面对问题。

孩子缺乏主动性的原因

当孩子拥有了主动性以后,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非常的积极向上,也会给自己制定目标。但是,很多家长都反映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缺乏主动性,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引导,否则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散。

孩子缺乏主动性的原因

一、家长管得太多,是孩子主动性缺乏的根本原因。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他们为孩子铺路,却从不命令他们该走哪条路。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或是因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被父母操控的人生,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这样的父母往往能够决定孩子的人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没有自主性、没有勇气去拼搏的人。因此,家长管得太多,是孩子主动性缺乏的根本原因。

二、错误的陪伴方式,使孩子缺乏责任感。比如,很多孩子都会逃避做作业,不愿意做作业。喜欢拖着,能逃一点就是一点,能躲一分就是一分。这是因为家长在陪伴作业的过程中,凡事亲力亲为,于是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做作业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家长的事情,所以自然不愿意主动去做,更不愿意承担与作业相关的责任。

三、家庭环境。孩子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孩子在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或者家庭中存在着矛盾和争吵,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如果家长一味地干预孩子的学习,不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也会让孩子缺乏主动性。

四、散漫懒惰的性格。有的孩子性格有些懒散,实际上就是对各种事情不够重视。家长也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本身,比如晚餐后,大人们都会进入休闲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刷视频等,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却要面对各种作业。

孩子缺乏主动性怎么引导

一、激发兴趣,培养主动性。如果想让孩子拥有主动性,父母就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主动性的前提。首先,兴趣与好奇心密不可分,好奇让孩子产生探究的兴趣。所以,当孩子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现象表现出好奇时,父母就要注意了,一定要鼓励他们探究真相和发掘原因,让他们的好奇转化为深厚的兴趣。

二、给孩子合理的学习安排。良好的习惯必然是有合理的行为安排的,孩子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怎么办,想要让孩子的习惯能够更加持久,让孩子形成足够的自律能力,首先在行为习惯的安排上就一定要合理轻松。从微小的习惯开始慢慢培养,然后再形成一个更加良好的行为体系。

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之初,不要一张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尽可能地设计一些孩子能够完成的任务。比如看书半小时、每天背一首古诗等等,这些习惯也许很小,但胜在完成度高并且更能坚持。

三、对孩子的积极表现及时鼓励。比如,当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举起小手回答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及时鼓励孩子,“你主动回答问题,这非常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类似的话既向孩子传达了家长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家长给予的力量。

孩子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怎么办

目标是孩子前进的方向,我们经常说,做什么事情之前,先给自己定个目标,由此可见目标对孩子的重要性。孩子缺乏目标的话,做起事来就会缺乏动力。因此,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找到目标,激发孩子的动力。

孩子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怎么办

1、帮孩子找到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孩子没有目标缺乏动力,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然后引导孩子通过学习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学习就不再单单只是为了分数和名次。同时可以帮助孩子将目标细化,把远大的目标细化成一个个看得见、容易达成的短期目标,这样会让孩子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2、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父母替孩子做出的选择,孩子会被动接受,但是心里却会暗暗觉得这是父母的决定,搞砸了也是父母的错,缺乏好好努力的内在动力。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们会为自己的选择去努力,也会心甘情愿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越多,孩子就会越有主见;给孩子的自由度越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被保护得越好,才会有机会接触各种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主动去追寻、拼搏。

3、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欣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并积极落实计划。家长还要善于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引导教育,少指责,多表扬。在日常生活中,从生活小事入手,帮孩子形成严谨认真的习惯,使其逐步养成精细、审慎、耐心的态度和习惯。

4、树立信心。家长平时应该多和孩子以一个平等的心态,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孩子的优点和爱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只有这样长期的不断努力,才能让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觉,有了兴趣,相信学习起来就不会再懒惰了。

关于孩子没有目标缺乏动力动力怎么办,相信各位家长的心里已经有答案了,教育孩子,家长还是要注重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家长也要多些耐心,对孩子多一些陪伴。

孩子没有目标缺乏动力的原因

1、事情太多,孩子不会分轻重缓急

孩子在她们还小的时候,他们的执行力很差,他们做事会是慢吞吞的,明明没有很多事,但是在他们的眼里有一堆的事要做,事情多了,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再加上不会将事情按照紧急程度划分。所以,他们做事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总感觉事情很多,总也做不完,就变得迷茫。

2、孩子缺乏成就感

有的家长喜欢用打压式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的学习,孩子考得好,就会说不够好,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还需要更加努力;孩子考得差,就更是对他贬低“你怎么这么笨呢?”“考不好以后只能捡垃圾了!”在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从来都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怎么还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呢?

孩子缺乏目标感的原因

在孩子上学的过程中,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很多父母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对于以后的生活,没有一点目标。我们都知道,目标是孩子努力的前提,那孩子缺乏目标感的原因是什么呢?

孩子缺乏目标感的原因

一是孩子们不喜欢思考。缺乏目标感的孩子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他们不喜欢用头脑去思考,他们认为满足于现状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生活中有成千上万的选择,但他们懒得选择。这些孩子最容易带来的问题之一是,他们周围的孩子很容易超越这些孩子,而这些孩子只能一辈子无所事事。

二是父母没有做好目标的引导。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占有百分之七十的主导位置,所以孩子没有目标感的最大原因跟父母有关。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引导的,那么孩子就会缺乏目标感。

三是专制型父母。这类父母对孩子是高控制的,对孩子的回应性很低,表现出严格、冷漠的特点。孩子要无条件服从父母制定的规则,父母很少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愿望。这些父母也会惩罚孩子。在“专制型父母”的养育下,孩子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情绪焦虑、封闭自己、不快乐、有自卑感。

四是对自己的了解不够。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孩子身上展示的特别明显。这个时期,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学习和学校,当孩子成绩不够优秀时,极容易产生对自己负面的情绪和负面的评价,也会导致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五是孩子没有生活的压力。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甚至家里边还有点小存款,所以孩子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人生的目标。

孩子缺乏目标感怎么办

第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建立自信,即引导孩子相信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确信“我可以”,对事物怀抱积极态度。自信是孩子走向目标的第一步。具体的,自信就是对自己充分肯定的一种心理认定,是解决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力量。有了自信,才会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

第二,帮助孩子设定小目标,使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

相对于大目标来说,小目标的可行性更高,比较容易实现。而在孩子的目标感培养阶段,较易完成的目标会使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正向的刺激使得孩子更加能够感受到目标的积极意义,对目标感的认知更加正面。

第三,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我们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到这些闪光点,优势点,从而发挥孩子的长处,再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轻易的跟风,舍近求远。比如现在很多的父母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会钢琴,于是也送孩子去钢琴教学班。殊不知这样可能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负担。

第四,激发孩子学习动机,让孩子参与制定目标或独立制定目标。

学习目标必须是孩子发自内心认同的,也就是要让孩子认定坚持做这件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以此来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动机,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目标不能是家长一言堂或包办了事,一定要让孩子积极参与进来,在条件具备之时,甚至可以让孩子独立制定目标。

孩子缺乏规则意识的原因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礼貌,懂规矩,但是一些年龄比较小或者是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是比较缺乏规则意识的。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破坏课堂规矩,或者是打断老师讲话。这都是因为孩子缺乏规则意识,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孩子缺乏规则意识的原因

1、自我管理能力薄弱

在现实社会当中,由于各方面的商品质量,人们的经济目的以及投机取巧等影响,所以会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而造成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部分人群在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可能出现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的现象,就会导致规则意识缺失的情况。

2、父母自己破坏规则

要想让孩子遵守规则,要让孩子明白有哪些规则,很多父母总认为,规矩嘛,那是为孩子立的,自己不必受规则的约束。于是出现了父母一边教孩子守规矩,一边破坏规矩的情况。

饭前饭后要洗手,见面要叫人,睡前要刷牙,每天看电视玩电脑不能超过10点……我们要求孩子这样做,但自己不遵守却是可以的。这就是很多孩子缺乏规则意识的原因之一,父母没有清晰的规则界定,只是单纯把规则强加给孩子,孩子不遵守规则自然一点不奇怪。

3、随意更改规则

当规则制定好后,家长随意修改规则,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误认知。规则仅仅是为了管理我,而不是尊重孩子。制定好的规则,朝令夕改,十分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比如,你和孩子约定好每天只能吃一颗巧克力。有一天,孩子实在太闹了,你忍受不了吵闹。你告诉孩子,只要你别吵,我就再给你吃一颗。从此,孩子每天找各种理由索要巧克力。

4、有一定规则意识但是自控能力较差

家长的教育有时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孩子们并非不明白道理,只是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坚持和自我控制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无法像成年人那样控制自己的言行。

孩子缺乏规则意识怎么办

1、多鼓励少惩罚

鼓励会营造孩子的积极心态,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引。相反,惩罚虽然能更快的解决问题,但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情绪,不利于问题最终的解决。孩子出现不懂规矩的行为,鼓励孩子进行自我纠正,并在心理层面解决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心理原因,更容易解决问题。

2、制定规则时,尊重孩子的意见

当制定一项“跟孩子相关”的规则时,务必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心服口服,这才是孩子肯遵守规则的前提。好的规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理解执行的过程、细节,提前让孩子知道难点,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言,尤其允许孩子提出反驳意见。

3、树立“规则后果”的观念

对于遵守规则的孩子来说,家长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当孩子刚接触一项规则时。而且,家长要鼓励到点子上,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具体哪做得对。

让孩子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如果孩子体会不到违反规则的危害,或者家长没等孩子反省呢,自己先出面弥补了,那他永远不会制定规则对自己、对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还是会犯错。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孩子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怎么办 下一篇:孩子总爱动手打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