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选科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重点,既要根据孩子擅长的科目来选,又要看孩子本身是否喜欢,还得注意所选择的科目竞争是否激烈。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每一门科目都有很多的同学去选。
选物政生竞争激烈吗
还可以。选物政生竞争还可以,但是例如生物,生物是很多考生都会选择的科目,但是选择的考生多了也就代表想提升名次的难度也会增加,想要拿高分,那就只能提高名次,但是人数过多,竞争就肯定就越激烈。
物理和生物都属于理科,而理科的学习难度已经比较大了,再加上政治,就需要考生满在文科与理科之间相互切换思维。文理科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差别性,政治作为文科,是需要背诵很多内容的。因此,考生在钻研两门理科的同时,还要在努力背诵纯文科的政治,对考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高中生怎么选科
1、地理+化学+生物
地理化学生物,以前文理分科的时候,文科生的苦恼就是觉得地理应该是理科。实际上,地理学科比起理科来说,逻辑思维考查较少;比起文科来说,答案比较明确,属于比较容易得分的学科。
2、历史+生物+地理
这个组合属于难度低知识点多的情况,历史+政治+地理组合适合报考传统文科专业,不同的组合是有明显不一样的特点,了解后高中生在选科问题上才不会变得那般迷茫。
3、物理+化学+地理
其实这个组合的覆盖面要比物政生稍广,因为文理专业都有的选。地理学科虽然在新高考改革之前,属于文科组合里的一个学科,但其实地理学科需要很多的理科思维,而且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思维。物化地三科搭配的话,也能够形成一定的学科知识支撑,更容易让人接受,相比较用物化两个科目去组合其他科目要明智的多。
4、历史+化学+地理
历史、化学和地理组合属于偏记忆型的文科组合。适合对化学有兴趣或者化学成绩比较突出的文科生。该组合适合记忆能力较强,文科优势突出,而理科中化学成绩较高的文科生。对于文科生而言,提高化学成绩较为重要,因为选考化学学科的考生多为理科尖子生。
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哪怕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可能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有了竞争意识就会有比较强的功利心,比较在意输赢。但其实适当的竞争意识可以帮助孩子不断进步,让孩子充满斗志积极向上。而缺乏竞争意识的孩子,便会安于现状。
孩子缺乏竞争意识怎么办
一、不要培养“乖孩子”。许多家长往往希望孩子“乖”、“听话”,妄图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或传统观念成才。殊不知,尽管“乖孩子”能比较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事,但是这种孩子往往习惯被动接受指令、墨守成规、甚至不思进取。因此,家长切莫过于控制孩子,应鼓励孩子敢于做好自我、超越自我,敢于迎接挑战,敢于竞争。
二、让孩子有竞争的想法,而不是一味追求胜利。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有竞争的想法,而不是非得让他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所以说要教会孩子知道什么是公平竞争。这样孩子的目光也就会放在竞争这件事情上,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若是教育太偏激,一味希望孩子胜利的话,那很可能会采取不好的方式跟他人竞争。
三、孩子取得成绩要及时鼓励。当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一定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期待第二次的竞争。如果说每一次都对孩子置之不理的话,那么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萎靡不振。有的时候父母的鼓励,的确能够让孩子充满竞争的欲望,以至于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还会好好地表现自己,不至于一路上跌跌撞撞。
四、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渗透比较的意义。通过比较才知道有快有慢,通过比较才知道有好有坏,通过比较才知道有多有少,通过比较才知道有大有小……判断的很多标准都是通过比较而言的。适当的可以用一些小奖励,或者是小惩罚作为筹码。
孩子缺乏竞争意识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问题。现在的家庭教育往往过于溺爱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到挫折和失败的打击。父母们常常为孩子铺路,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缺乏竞争意识,也无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力。
二、一味的严厉与吝啬的鼓励,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有些家长总是不相信孩子,或者对于孩子做出的成绩进行打击。虽然说“严师出高徒”,但是古话中的严师是指“严格”而非“严厉”。长期得不到父母肯定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在之后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担心自己做不好,最后凡是遇到一点困难给自己找借口退缩。
三、父母过于溺爱。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是有求必应,只要孩子想要的,家长总是会竭尽全力去满足。这样孩子的竞争意识自然会变得薄弱,因为他们会觉得只要自己提出要求,父母就会满足,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去竞争,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所以就会缺乏竞争意识。
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可是也在无形之中压抑了孩子的竞争欲望,导致孩子因为谦虚而不愿意参与竞争。有竞争,就会有高低上下之分,就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谁会更优秀。
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俗称开水就是100℃了,高于标准大气压的话,开水温度大于100℃。低于标准大气压的话,开水温度小于100℃。
沸腾的开水多少度
沸腾的水的温度与大气压有关,在一般情况下是100度,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水不到100度就沸腾了。水的沸腾除了与它吸收热量的多少有关,同时与当时的大气压强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的地方,温度没有达到100度,水也可以沸腾。而在外界的大气压加大的情况下,即使加热到100度,水仍然有可能不沸腾。
沸腾的现象有哪些
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会产生大量气泡,且气泡缓缓上升;
2、气泡缓缓上升,随着时间的变化,气泡会逐渐变大,直至到水面破裂;
3、沸腾前的气泡,越到液体上面就越小,原因是对液体加热时,液体上层温度比下层低,液体上层对气体的溶解能力也就比下层强;
4、当气泡破裂时,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变成空气中的气态水分子;
5、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而它的温度都保持不变。
沸腾的原因是什么
水在一个大气压的情况下,在地球表面这样的环境中,当对其加热到100℃的时候,它就到达了可以发生沸腾的沸点,于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就发生了。其表现为水的内部和表面都会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不断向上涌出,而且涌出的过程会有小变大,这导致水不断的翻滚澎湃,这种现象就是水的沸腾了。
水沸腾的现象介绍
沸腾时会产生气泡。实际上,沸腾前,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非沸点),液体中也会产生气泡。沸腾前液体中的气泡,并非液体汽化后的蒸气,而是原本溶解在液体中的空气。由于温度越高,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能力就越弱,使部分原本溶解在液体中的空气在加热后无法溶解,而溢出液体。
沸腾前的气泡,越到液体上面,就越小。原因是对液体加热时,液体上层温度比下层低,液体上层对气体的溶解能力也就比下层强。气泡中,部分在下层无法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浮到了温度较低的上层,又溶解在了液体里,使气泡变小。沸腾前产生的气泡,绝大多数未到达液体表面就已变小消失。
而沸腾时的气泡,是液体汽化后的蒸气,这种气泡越到液体上层越大。这是因为下层的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又与其它气泡混合,使气泡越来越大。沸腾时产生的气泡会到液体表面后破裂。破裂后与周围沸腾的水形成水蒸气离开后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即我们看到的“白气”。
食用油的沸点一般都在200℃左右。当油温超过250℃时,会产生丁二烯醛类等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可致癌。
油沸腾的温度是多少度
食用油的沸点基本在107℃,如葵花油、亚麻仁油、菜籽油、红花油。而大豆油、玉米油、冷压橄榄油、花生油、胡桃油沸点在160℃。芝麻油、奶油沸点在177℃。葡萄籽油、杏仁油、榛子油、椰子油、茶油沸点都在210℃以上。
购买食用油的时候一要看等级,根据最新的标准食用油分为4个等级,第四级为最低等级。此外压榨油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成分且油的品质比较纯粹。
油一般分为植物油、动物油、矿物油、精油、硅油,也分为食用油和非食用油。烹调用的油不外是动物油和植物油,它们都是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炒菜时油温不宜升得太高,一旦超过180℃,油脂就会发生分解或聚合反应,植物油的熔点都低于37℃。而汽油的沸点范围为30至205°C,柴油沸点范围有180至370℃和350至410℃两类。
油的沸点不是固定的。通常食用油的沸点一般都在200℃以上。其中花生油、菜子油的沸点为335℃,豆油为230℃。关于燃点,不同的油脂由于脂肪酸含量的不同燃点应该是不一样的,通常340度才行。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候的温度被称为沸点。浓度越高,沸点越高。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所谓沸点是针对不同的液态物质沸腾时的温度。沸点随外界压力变化而改变,压力低,沸点也低。
为什么油比水先沸腾
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油大,所有油先沸腾。水和油的比热容分别约为4200J/(kg·K)和2000J/(kg·K),即把相同质量的水加热的热能比油多出约一倍。若以相同的热能分别把相同质量的水和油加热的话,油的温升将比水的温升大。
物质的比热容与所进行的过程有关。在工程应用上常用的有定压比热容Cp、定容比热容Cv和饱和状态比热容三种。
定压比热容Cp: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定容比热容Cv: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容积(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饱和状态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某饱和状态时,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汽化是一种物理反应。
汽化是物理现象还是化学
物理现象。汽化(vaporization)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蒸发和沸腾是物质汽化的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后者是当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发生在液体体内的汽化现象。
蒸发和沸腾是物质汽化的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汽化现象,而后者是当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发生在液体体内的汽化现象。对同一物质,饱和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从微观来看,蒸气是由飞出液面的分子构成的。给定温度下只有具有相对高动能的液体分子才能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从液体表面跃出,形成蒸气。
汽化的现象有哪些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即汽化现象,是吸热过程。如:水的蒸发。水的沸腾,由水变成水蒸气。湿衣服或湿头发变干了。水泥地面上的水没有了。这些都属于汽化现象。
液体转化为气体: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汽化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沸腾,一种是蒸发。他们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温度不同:沸腾是液体在达到沸点之后并继续加热才能发生的,但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
(2)发生位置不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会发生的现象,但蒸发只是会在液体表面进行的一种现象。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比如额头上抹些酒精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干了;在太阳底下晒得湿淋淋得衣服会变干;游泳时从水池里出来会比较冷等等。
汽化的特点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的最终状态是气态,汽化过程中物质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体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3、常见汽化现象有: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地面上的水变干,酒精蒸发等。
雾的消散是一种汽化现象。
雾是汽化还是液化
大雾是一种天气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天气情况。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百分之百时,气温有所下降,将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小小的水滴,这便是雾。大雾出现时,近地面的可见度是比较低的。了解了大雾的形成过程,我们便能知道大雾其实是一种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天气中常常会出现汽化、升华、液化、凝固、凝华等物理现象。而雾的出现便是一种液化物理现象。所谓的液化是指气态物质转变为液化的一个过程。水汽在蒸发上升的过程中是一种气态,而期间遇到了低温冷却变成了水滴,这就是一种液态。即气态到液态的变化。所以,雾是一种物理现象。
与雾的形成过程不同,雾的消散是一种汽化现象,这也是一种现象。和液化概念相反,这是一种液态向气态转变的一个过程。当温度有所上升的时候,雾的水滴便会变成一种气态蒸发,消逝在空气中。所以,雾的形成和消失都是一种物理现象。
其实,雾可以归类为很多现象类型。即雾本身是一种天气现象;根据形成过程可以定义为物理现象;在往大一点便是自然现象。但不管是哪一种现象,总归是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汽化的概念
汽化(vaporization)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蒸发和沸腾是物质汽化的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后者是当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发生在液体体内的汽化现象。
液化的概念
物质由气相转变为液相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或两种方法兼用)。
大雾带给人们的影响
大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和人们的出行,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
不少人都喜欢晨练,人们常常认为一天之中早晨的空气最新鲜,是晨练的最佳时间,而事实上却不尽然。实际上空气新鲜不新鲜,主要取决于空气污染的轻重程度。
大雾主要由水汽和凝结核形成。凝结核主要来源于烟尘、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和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在天气形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早晨气层比较稳定,有利于低层逆温层的建立,空气污染物聚集在逆温层以下不易扩散,当近地面层水汽很大时,极有利于大雾的形成。
由于大雾中含有大量的凝结核和污染物质,如果人们长时间吸入大雾中的凝结核和污染物质,对人的肺部正常呼吸威胁很大,危害人体健康。而当上午太阳出来并升高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或风力的加大,逆温层逐渐消失,大雾也就逐渐消散,由此减轻对人们的危害。
汽化潜热:即温度不变时,单位质量的某种液体物质在汽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汽化潜热的单位为“千焦/千克(KJ/kg)”。
汽化潜热是什么意思
单位质量的液体转变为相同温度的蒸气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潜热。汽化潜热的单位为“千焦/千克(KJ/kg)”。汽化潜热随着压力升高而降低。当压力升高时,水的饱和温度升高,水分子的动能则相应增加,使水分子具有脱离相邻水分子间引力的能量,从而随着压力的升高,汽化潜热相应减少。
汽化潜热与什么有关
1、汽化潜热,即温度不变时,单位质量的某种液体物质在汽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汽化潜热的单位为“千焦/千克(KJ/kg)”。
2、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汽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分两种,蒸发和沸腾。两者都吸热: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而沸腾是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时分子平均距离加大、体积急剧增大,需克服分子间引力并反抗大气压力作功。它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为在较高温度下液体分子具有较大能量,液相与气相差别变小。
3、同种物质液体分子的平均距离比气体中小得多。汽化时分子平均距离加大、体积急剧增大,需克服分子间引力并反抗大气压力作功。因此,汽化要吸热。单位质量的液体转变为相同温度的蒸气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潜热,简称汽化热。它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为在较高温度下液体分子具有较大能量,液相与气相差别变小。在临界温度下,物质处于临界态,气相与液相差别消失,汽化热为零。
汽化潜热什么时候等于零
由热力学知道,液体的沸点及汽化潜热和压力有关,当压力提高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而汽化潜热减小。当达到临界状态时,汽相及液相界限消失,汽化潜热等于零。
为什么汽化潜热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
随着压力的升高,水的饱和温度升高,水分子的动能相应增加,从外界获得较少的热量,就可以是水分子具有脱离相邻水分子间引力的能量,所以随着压力的升高,汽化潜热减少。
水蒸气汽化潜热与温度的关系
水蒸气从气态变为液态释放一次热两,降低与周围空气温度相同又要释放一次热量,这就是与温度有关。重要的是和周围温度相同。
大气压不同,水蒸气液化成液体温度也不同,气压越高变成液体的温度越高。这个时候释放的热量不同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者是杜甫,诗名是《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随风潜入夜作者是谁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随风潜入夜的全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摘要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随风潜入夜作品赏析
诗的首联赞美了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听觉的角度上描写春雨,“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诗的颈联既描写了春夜的广漠幽黑,又从侧面烘托出了春雨的绵密。诗的尾联是诗人想象的画面,诗人想象第二天会是一幅万紫千红的画面。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通过对“好雨”的赞美,表现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润物细无声”现在很多地方用来形容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熏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哪首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春夜喜雨古诗简介
《春夜喜雨》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作品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名家点评
周珽:此诗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仇兆鳌: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
黄生:雨细而不骤,才能润物,又不遽行,才见好雨。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杜咏物诗多如此,后学之圆规方矩也。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意。盖云黑则雨浓可知。六衬五,五衬三,三衬四,加倍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加倍写“喜”字,细语更有风味。(《唐诗摘钞》)
浦起龙:起有悟境,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五六拓开,自是定法。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从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读杜心解》)
春夜喜雨鉴赏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时间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
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
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
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
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