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徐灵府《文子·九守》。
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有眼不识泰山指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出处是唐·徐灵府《文子·九守》:“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玉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
有眼不识泰山的近义词
1、有眼无珠:比喻没有识别事物的能力,也有用来骂人瞎了眼睛的。
2、有目无睹:犹言有眼无珠。
3、有眼无瞳:同‘有眼无珠’,比喻没有识别事物的能力。也有用来骂人瞎了眼睛的。
4、视而不见:虽然看到,但因心不在焉,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形容漠视,不关心。出处是《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眼不识泰山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眼不识泰山和鲁班有关。“有眼不识泰山”源于我国春秋时代着名的木匠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发现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深感惭愧,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现在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有眼不识泰山的成语寓意
传说中的鲁班因未对“泰山”全面了解,错将人才逐出师门,而后发出了“有眼不识泰山”的感叹,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泰山又是一座名山,一般是应当被人认识的。而“有眼不识泰山”则可理解为有眼都认不出泰山这座名山,说明自身见闻的浅陋。
鲁班能从内心发出“有眼不识泰山”的自责,正说明他意识到了自身看待问题的片面和错误,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前车之覆而后车之鉴”,成语告诉人们,看待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去全面了解,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待人待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可轻浮傲慢,使自己陷入“有眼不识泰山”的尴尬境地。
有眼不识泰山的造句
1、我说你们真的是有眼不识泰山吗?
2、昨天晚上我才发现自己既失职又有眼不识泰山。
3、我是一个有眼不识泰山的小人,罪该万死。
4、原来诸位都是杀富济贫的好汉,在下有眼不识泰山,刚才多有得罪了!请恕罪!
5、我尊敬的森林主人,我老虎是有眼不识泰山请您饶吧!
6、原来诸位都是杀富济贫的好汉,在下有眼不识泰山,刚才多有得罪了!请恕罪!
7、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请高抬贵手,原谅我吧!
8、哎哟!表哥大叫一声原来是一只有眼不识泰山的调皮大虾夹住了他的手。
9、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过去了他以优异的成绩向所有人证明了他们是有眼不识泰山!
10、连讽刺我的同学们也敬佩地说:没想到你真有这个能耐,当初我有眼不识泰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