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春江花月夜意象有哪些

春江花月夜意象有哪些

2023-02-04 15:531457浏览

文章围绕了“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意象有哪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专又以月为主体属。“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运用典故

像“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有典故。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

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

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说的是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汉昭帝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

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说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

“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鱼)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纹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

春江花月夜的千古名句

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代代相传,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永无止境。江边上空的明月一年复一年,永恒不变。这两句话描写了人世间的无穷变化。

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在那江边谁才是最初看到月亮的人呢?那月亮又在哪一年最先照江边的人呢?

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两句话描写月下思妇和扁舟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如白云般悠悠漂泊的扁舟游子,望着昔日离别的青枫浦,不堪忍受离别的愁苦。

四、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是谁在那今夜的扁舟之中?思妇在明月映照下的高楼里单衾孤枕,同样愁苦不堪。

五、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写月圆如轮、光照江天、水光天影、浑然一体的春夜景象。

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水浩荡无边,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圆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就像与那潮水一起涌现出来。

七、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出自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滟滟,水光闪动的样子。此写明月在天、光映春江、江流千里的春夜之景。

八、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出自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弯弯曲曲的江水环绕着长满芳草的郊野流去,皎洁的月光洒在花林上就像结了一层白白的细霜。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什么 下一篇:再别康桥出自哪本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