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结果是靠着不懈的努力一点儿一点儿地将山给移走了。这是一种精神。通过这个结果,告诉我们通过《愚公移山》的精神,做任何事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任何东西都可以积少成多。什么事情只要一点一点的在做。就会有做完的时候。不要看见困难就不坚持了。只要坚持了,就会像愚公移山一样,获得最后的成功。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愚公移山
【作者】列御寇【朝代】先秦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移的是哪两座山
愚公移山移动的是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移山》讲述了从前有个人叫愚公,他家门口有两座山阻碍了家人的出行,于是他就决定世世代代搬,也要把山搬走。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王屋山是中条山的分支山脉。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山西晋城市阳城县、运城市垣曲县等市县间。为《列子》载《愚公移山》的故事处。山势巍峨,林木繁茂。多道观宫庙。南麓有愚公洞、愚公井、愚公壑等胜迹,并有挖掘痕迹。阳城县南的鳌背山、析城山、砥柱山均属王屋山系。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异同点
一、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体现出的都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精卫面对广阔无边的大海,不停地衔石头往海里扔,就是为了将广阔无边的大海给填住。面对如此广阔的大海,如果精卫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无法完成他的目标的。愚公面对着两座巨大的神山,王屋和太行。愚公想要让后代子孙们有空优越的生活,更便利的交通,就需要移开这两座山。
所以他就带领自己的子孙不停的挖山,并且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句话,最后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上天,挪走了这两座山。
二、精卫填海的目的是为了报仇雪恨
精卫曾经是一个女孩子,她在海上游玩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风浪,结果被卷入海中被淹死了,被淹死之后的精卫化身一只青鸟精卫,发誓要报仇雪恨。所以精卫就不停的用嘴巴衔着石子往海里扔,精卫想用这样坚持不懈的扔石子的方式把大海填平,大海填平之后就不会再淹死人了。
三、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造福后人
愚公移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子孙后代,所以他才会说等他死之后,他的子子孙孙还会接着挪这两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