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解

2023-01-06 15:431233浏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释义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处是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解

意思是:当我们把一本书读上百遍时,自然就会领会中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书要读透,不能囫囵吞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例子

1、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作者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的体裁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的历史地位

一:创下了纪传体国别史的典范。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分别著有《魏》《蜀》《吴》三书,这三本书合起来就是《三国志》,因此也具有可合可分的特点。

二:以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为特点。因为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建立和灭亡的时期都各不相同。如,曹丕在220年建立魏国,是三国中最早的;随后,第二年刘备建立了蜀国,在第三年孙权建立吴国。

而在消亡的时间上,最先是蜀国在263年被魏国所灭。两年后,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魏国灭亡。而在280年,吴国投降晋,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因此,从这方面看《三国志》也是一部断代史。

三:文中取材谨慎,史事引用详细,少有重复矛盾的地方。因陈寿长时间在蜀国,魏国和晋国担任历史方面的官职。于是,能够接触到各种的史料,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不断鉴别各史料的真伪,在乱中加以梳理,使其前后更加符合逻辑,在此详细加以注释,使其后人读起来更加清晰有条理。

四:因其全文写人记事的生动传神,对传记文学也有一定的贡献。作为史学家,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是写不出一部非常著名的史书。而陈寿在这两方面都非常符合。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例子 下一篇:苏小妹和苏轼互嘲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