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意思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往往形容的是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张扬,少开口讲道理,多动手做事情。赵括书本上的内容倒是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没有实际的经验,所以一遇到需要实际操作的情况,他就立刻没有了方向,成了一个无只苍蝇。
纸上谈兵(拼音:zhi shang tan bi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的出处: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an),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jiang)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伴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世以此故事作为历史典故,总结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纸上谈兵的相关人物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