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的21岁之前完成:第一个阶段:0至1岁信任与不信任、第二个阶段:2至3岁自主与羞愧、第三个阶段:4至5岁主动性与内疚、第四个阶段:6至11岁勤勉与自卑、第五个阶段:12至21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第一阶段:0至1岁信任与不信任肚饿--被喂食物受惊--被拥抱哭泣--被拥抱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第二阶段:2至3岁自主与羞愧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第三阶段:4至5岁主动性与内疚
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2、发展出主动性。如果在这阶段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第四个阶段:
需求得到满足,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并表示他与其他的孩子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鼓励而变得有活力。
未能得到满足,反而经常受到严厉批评和忽略的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第五阶段:
需求得到满足:容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和感觉,改变想法和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只是过早地强迫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心理发展普遍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孩子需要的教育和帮助,不拔苗助长、也不错失好时机,特别在陪伴孩子成长0-12岁的关键期,明白孩子所需,如及时雨般恰如其份,灌溉孩子营养所需,为孩子一生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事半功倍! 不留遗憾!
研究表明,缺乏早期亲子交往经验的儿童,在智力和语言能力上均比富有亲子交往经验的同龄儿童差。
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绪情感和稳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安静、踏实、安全感,能更好的接受和完成任务。
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关爱、支持、鼓励非常有利于儿童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的同情、善良、体贴和关心,对儿童自信心和自信心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早期亲子关系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行为和交往的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在亲子交往过程中,父母可向儿童传授多方面的社会知识、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和交往技能,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体验和练习社会行为和技能的机会。
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儿童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许多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帮助、合作等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关系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行为。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家长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要意识到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对幼儿的投资也不应该仅仅是重视衣食身体保健,对幼儿健康知识的灌输,饮食营养的摄入,重视包办代替,还应该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培养、情感需要的满足。
2、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弯腰与孩子交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自由,有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可以自由发表言论, 当孩子的朋友。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给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安全感,满足幼儿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让幼儿能够在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给予幼儿平等独立的人格,把幼儿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恰当其分的奖励惩罚幼儿,在幼儿发生错误时,不要简单粗暴的就呵斥责备,要以理服人,将幼儿当做朋友相处,当好幼儿的陪伴者,指导者,引导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好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男孩到了12岁,主观意识发展迅速,主要是自尊心增强,独立意识明显。家长可以给男孩适当的个人空间,平等交流。处于心理反抗期:男孩在12岁左右逐渐进入第二个叛逆期,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心理抗拒症状,有时情绪波动明显。
这个阶段容易装成熟,会装作对万事都了解一般,渴望被肯定的心理比较明显,如果有这种状况发生,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但不能让他们胡作非为。
除了学习之外会开始注意两个事情,一个是异性,还有就是是物质需要。会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爱好。想要吸引别人最大的注意力,用一些不成熟的方式来表达,或一些不成熟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当大人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提醒或者批评时,更多的会让他们反感,所以,先要理解他们并且顺着他们来,等时机成熟就要插入其中,警醒他们,该停止了。
有些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后,性格上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如原本孩子开朗活泼、爱玩闹,突然变得闷闷不乐、内向胆小、不爱动;以前孩子无忧无虑,现在却心事重重,特别敏感;以前孩子很宽容,懂事,现在却爱计较,爱发脾气;如果短时间内孩子的性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家长要多注意孩子近期是否遭遇了不愉快的事情。要多考虑孩子是否在学校经历了不愉快的事情。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孩子总是不愿意去上学,怎么哄也哄不好,让人焦虑不已。当孩子出现不爱去学校情况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去了解原因,知道原因后就知道该怎样的采取措施去解决。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
12岁这个年龄是心理性格定性的中间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初期过度。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听管,所以也叫初级叛逆期。
他们会装作对万事都了解一般,就是所谓的装成熟,这是一种及其想要被肯定的心里,如果有这种状况发生,那么要更多的合理的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但不要让他们胡作非为。
很多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对于家中很多事情都会选择隐瞒或者报喜不报忧。但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坚强,也比我们想象的脆弱,而他们的坚强和脆弱都在哪里,是需要每个家长细细体会、耐心呵护的。
在我们从小的教育里,是鼓励百折不挠、遇挫弥坚的,但现代心理学发现,在经受挫折的初级阶段,有这种坚定念头的人,往往是心理恢复更慢的人。这里的心理恢复不是指战胜困难事件本身,而是从人生长期幸福的角度来看,整个事件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幸福度影响以及亲密关系等综合层面的修复。
孩子脾气差有天生性格的原因,但也和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常说“堵不如疏”,对待孩子情绪失控,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对待孩子的情绪失常,我们应该做的是接受和引导。下面介绍的情绪疏导策略,是专业幼儿园老师在处理孩子情绪危机时使用的,能够有效地让孩子恢复平静,值得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虽然父母陪伴小孩了,但是有多少时间是真正有效陪伴的呢?我们作为父母,有没有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放下心事,花一段时间,来精心陪伴孩子呢?太多父母都太忙了,缺席了化学的成长。这对小孩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孩子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自己是重要的感觉。
面对暴走的孩子,每次都坚持这样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时候我们只会想要大喊“给我闭嘴”或者“给我安静”。
但是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孩子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恰恰也是他最困难、最脆弱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来自父母的帮助,就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信心的最大来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TA如何正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才是让孩子冷静下来、让他内心变强大的釜底抽薪之道。
即便有一天他走出父母的臂弯,没有人从旁安慰,他也不会觉得孤立无援。
情绪无所谓对错,只有表现的方式是否被社会所接受。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情绪表达的多面性,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藏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
消极情绪可以转化为积极情绪,唯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唯有能够驾驭自己情绪的孩子,才能够成为听话的孩子。
厌学有很多种表现,对学习心不在焉,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做作业,对作业疲于应付,害怕考试,一学习就头疼,一考试就“砸锅”,听不进劝告,喜欢我行我素,上课精力不集中,“人在曹营心在汉”,每天无精打采,缺乏学生的朝气和活力。但也分几个阶段,如不及时引导,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问题学生。
厌学躺平孩子的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拖拉磨蹭期。你感觉孩子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催促也不见效。他们很容易产生拖拉、磨蹭、发呆甚至走神的行为,似乎对学习毫无兴趣。写一个标点符号似乎也成了难题。
第二个阶段,情绪抵触期。在经历第一阶段后,孩子可能遭受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开始抱怨学校、抱怨老师、抱怨同学,各种不满情绪涌上心头。
第三个阶段,行为抗拒期。在经历了抵触情绪后,孩子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却又无法有效化解。有时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逃避来面对,甚至挑战家长的权威。沟通维持困难,家长无可奈何。
第四个阶段,成绩下降期。孩子的学习习惯、节奏和心态变得混乱,他们无计划、无目标,偏科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优势。孩子感到迷茫,并且不再信任任何人。成绩的下降使得他们变得敏感易怒。
第五个阶段,随波逐流期。在经历了前四个阶段之后,孩子看不到希望,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他们不再发脾气,也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只关心比较,只要自己不是最差的就行,仿佛失去了追求进步的动力。
厌学躺平孩子是如何形成的
1、父母太宠溺孩子造就孩子畏难。
现在很多父母宠溺孩子,很喜欢帮助孩子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一旦孩子遇到困难,只要喊一声,父母立马过来帮助解决,帮助孩子搭积木、帮助孩子穿衣服、帮助孩子做作业。
久而久之,孩子就缺乏自己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也慢慢的被暗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所以,一旦离开父母的帮助,他就很难办成事,总想着逃避,这就更加剧了孩子的不自信。
2、父母替孩子做的决定太多。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就自作主张的帮孩子做各种决定,也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失去自信。
遇事什么也不敢做,就等着父母告诉怎么做,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什么学习、工作和生活,慢慢的变得就更不自信了。
3、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很多父母为孩子制定很高的目标,孩子很难实现目标,一旦孩子不能实现父母制定的目标,父母便会批评、谩骂甚至体罚孩子,这样很难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甚至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对任何事都没有自信心,自然学习上也很难有所突破,自然而然的就会逃避学习,最终导致孩子厌学。
厌学躺平的孩子怎么对待
1、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关心他们的情感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帮助。
2、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
因此,家长需要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设置有趣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孩子感到有动力和兴趣去学习。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应该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多与同学交流,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11岁的孩子也不小了,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候孩子身上开始渐渐出现一些问题,此时家长应积极、主动的疏导孩子,避免孩子走弯路。
11岁男童心理发展和行为
1、以自我为中心。十一岁男孩最大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不愿意合作,哪怕稍做让步就能让事情顺利进行。
2、胆小。11岁是烦恼最多,害怕的东西也最多的年龄。他们最烦恼的事情,和10岁孩子一样,是上学、家庭作业和学校课程。其次的身体发育也是他们烦恼的事情。他们还害怕蛇虫等动物,害怕黑暗,甚至还怕高。
3、情绪不稳定。部分男孩11岁已经进入青春期,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比较大,孩子的情绪并不稳定,有时会突然变得暴躁,但很快便烟消云散。
4、开始变得叛逆。部分男孩到了11岁时会出现叛逆的心理,不认同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会不服从管教,经常与家长顶嘴,甚至为了忤逆家长。
5、渴望独立。11岁男孩希望获得特别大的独立性。孩子这个时候不是很独立,但是渴望独立,我们可以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慢慢试着独立,时间长了,孩子也就真的独立了。
11岁的孩子怎么教育
1、尊重孩子
11岁的孩子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在与孩子沟通时,要采用平等、开放的态度,倾听他们的意见,避免过于严厉的批评。
2、要有足够的耐心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叛逆的情况下容易激动,甚至会大吼大叫,这样对待孩子也是错误的。家长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可以坐下来与孩子谈一谈到底希望父母怎样做。
3、多与孩子沟通
跟孩子沟通时,要用一种委婉和善的方式,不能和孩子硬碰硬。要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这样的话,他的叛逆心理会适当的减少一些。还有就是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对他进行疏导。
4、要有足够的耐心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叛逆的情况下容易激动,甚至会大吼大叫,这样对待孩子也是错误的。家长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可以坐下来与孩子谈一谈到底希望父母怎样做,必要的时候可以问一问孩子自己的缺点,然后自己也要及时改正。
5、关注情感教育
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到情感波动的影响,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同时,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等。
6、建立规则和界限
家长需要为孩子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同时,要确保孩子遵守这些规则和界限,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11岁孩子叛逆期有哪些表现
1、脾气特别不稳定。情绪控制比较差,比如容易激动,因为很小的事就和父母大喊大叫,而且乱发脾气,有时总觉得父母特别唠叨甚至父母的意见、建议也无法听进去。
2、有很强的反抗心理。总觉得老师对自己不公平或者父母总是约束自己,所以就会试图与权威对抗,比如与父母吵架、与老师对着干等。
3、爱撒谎。11岁的孩子自尊心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孩子撒谎现象会增多。
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三个叛逆期,分别是2到3岁,7到9岁和12到15岁。叛逆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所以各位爸爸妈妈们,不要觉得就是自己家的孩子不乖,这是多数孩子成长的过程,希望你们可以耐心的等待,真心的鼓励,用心的陪伴。
父母应该尽量保持开放的对话,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观点。不要轻易批评或指责,而是试着与孩子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建立互信和理解的关系,可以更容易地影响孩子的行为。
在家庭中,明确的规矩和界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规矩不仅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也让他们明白不良行为的后果。父母需要一致地执行规矩,并在规矩制定时充分考虑孩子的成长特点。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父母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应该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多去了解孩子,不要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想要父母陪在身边。
了解自己孩子朋友圈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帮孩子筛选什么是值得社会交往的朋友。孩子有的朋友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为人正直做事有章法,这样的朋友是值得交往;有的朋友学习成绩好,但是心思不正,这样的朋友宁可不要。
当我们关心孩子的朋友时,我们不能完全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还要关心,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
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家长不要急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毕竟我们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换位思考,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特点。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和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逐渐发展出独立思考和自主性,但又需要稳定的支持与指导。
此外,他们的注意力短暂,感知明显,好奇心强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观察和模仿,但也容易受外界环境和社会影响。
以学段分,低年级的小学生,天真可爱,但自制力较差,心理比较脆弱;中年级的小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自控能力有所提高,专注于某一事物的时间有所延长,但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上还不够成熟;高年级的学校生,即将进入青春期,自信力大大提高,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心理上承受力还不是很强,且不一定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的意识。
所以综合来看,小学生一般都会有以下心理特点:
1、心理准备不足,却有好的愿望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会有对明天的美好愿望和期许,他们观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人,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实际上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毕竟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行动,想的美好,做的不多,从而形成心理准备和美好愿望的矛盾。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应该进行针对性的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理想不是想想就可以,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奋斗和努力才能实现。可以给小学生观看励志电影或者励志书籍,从中得到启发。
2、理智和感性分不清
小学生很重感情,一方面,自己充满热情,另一方面,自己的感情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很容易冲动,小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很积极,但是对不感兴趣的事情避而远之,这说明小学生的心理对于理智和感性处于极端状态,而且大多数很难用理智控制。
3、进取心强和自制力弱的矛盾
小学生大部分都很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这和他们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同时因为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有时候很片面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是合意就去做,不合意就拒绝,往往会冲动行事,事情过去后又会很后悔,这一举动,正说明小学生意志力很薄弱,发展不成熟。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其次要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力,从小事做起,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好习惯。
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
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四年级开始学生是最难管的阶段,但是至于为什么难管则说不清楚原因。其实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恰就是这个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在发挥作用。
自我意识增强表面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随风而动。
就如在课堂上凡是爱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其同桌或周围的同学极易被影响和带动,这种架秧子起哄现象,不仅让个别带头起哄的儿童自我感觉很良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意破坏规则或违反纪律。
10岁儿童在行为方面开始有我行我素的苗头,只要不感兴趣的事,哪怕是在家里写作业或在课堂上听课,都会心不在焉。这些行为表现则直观地体现了注意力开始下降,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令可听可不听,既而表现出秩序感下降。
这个时期的男孩子自己长大了的感觉会控制着他们的情绪,对周围的人有一种傲视的感觉,他们变得不太合群了,而是喜欢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总,编织各种故事,幻想自己能做世界的主宰。
男孩子做事情有了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做作业还是玩游戏都有了一种钻研精神,敢于挑战别人,也能接受别人的挑战,并且能够承担挑战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