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2024-03-14 10:42243浏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战国时期的议论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战国 ·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选拔。

士:狱官。

任:责任,使命。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有所作为。

征于色: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下人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第一段,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第二段,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

最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于忧患”的意思是,人们在经历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会不断成长和进步。这种成长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因此,“生于忧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勇敢。

“死于安乐”则意味着在舒适和安逸的环境中失去了进取心和斗志。当人们沉浸在安乐中时,往往会失去对未来的规划和追求,导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死于安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厘清和理清的区别 下一篇:au是什么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