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唐朝为背景,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山川江海和夜空中的月亮和云彩等元素,展现了离别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全诗及解释
【原文】: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解释】:
我乘船远行抵达荆门山,进入楚国故地。两岸高山渐渐消失殆尽,江面也开始像海面一般宽阔起来。月光映照在江面,像是天上飞落的一面明镜,硕大的云朵像是一座座高楼。依旧可爱的故乡之水,随舟万里送我远行。
《渡荆门送别》全诗赏析
全诗采用总分总结构,首部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里勾勒出主人公离开故乡的场景,描写了他已经渡过了渡口,离开了渡口边的荆门。作者通过运用“渡远”和“来从”等词语,给读者留下了一种跋涉千里、漫长旅程的印象。
接下来是中部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以简洁而犀利的笔触,将山水景色与离别的哀愁相结合。山随平野尽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已经穿越了山脉,进入广袤平原的远行;江入大荒流则暗示他即将面对未知的险阻,不再有熟悉的江河之景。整个中部段落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情感上达到了高度凝聚的效果。
末部分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运用夜空中的景象,形象地勾画出离别者的心情。月亮作为“飞天镜”的形容词,给人以高悬在天空的神秘感,与主人公离去的情绪相呼应;云生结海楼把云彩比喻成了湿润而厚重的海楼,意味着主人公面对离开故土的伤感与沉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成功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怀旧和不舍之情。
最后两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则表现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眷恋和希望远行船只平安顺利的期望。诗人通过水的形象化,将离别者与故乡联系起来,更加深化了离别的情感内核。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所见到的壮阔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