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月夜忆舍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月夜忆舍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023-09-18 10:25394浏览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饱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及其对国家战乱未休的忧虑《月夜忆舍弟》写于公元759年秋,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杜甫位于秦州,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杜甫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诗中描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此诗在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鼓声和孤雁的叫声使原本就荒凉的边塞显得更加冷寂,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颔联点明标题,在白露时节的夜晚异常寒冷,明明是同一轮月亮却非说故乡的月亮最亮。用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颈联由景及情。因为月亮本来就会勾起思乡之念,在这清冷的夜晚,更是沉痛。如今兄弟分散,失去联系,生死未卜,也暗示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的普遍遭遇。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全诗结构严谨,首尾相应,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月夜忆舍弟赏析

首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对边塞官兵送别时的鼓声和雁声的描绘来烘托出深秋的幽冷和人生的别离。使得读者能深刻感受到当时边塞危机四伏,生离死别的悲壮氛围。

第二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富有意境和画面感。将露、月等意象引入其中,体现了杜甫对于时光易逝和故乡的眷恋之情。在这个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照耀着故乡万里,而自己却身处在千里之外的这个戍塞之地,这种思乡之情的比较,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孤单与不安。

第三、四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通过诗人对家人舍弟的想念,体现了故乡亲人之间为了生存等原因远离故土的境况,既表达了对于亲情之浓烈,也慨叹了沦落在地角天涯之中。

最后一句,况乃未休兵。表现了当时的边疆战事非常频繁,战乱已经成为时局的常态,杜甫对于未来的不安和忧虑,显得深刻而真实。

总之,杜甫在这首诗中,烘托出了这个战乱时期的悲壮氛围,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和边土官兵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战争与生离死别所带来的深深不安和忧虑,是一首既伤感又具有深刻人性反思的作品。

月夜忆舍弟作者是谁

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什么诗 下一篇:月夜忆舍弟是边塞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