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怒发冲冠出自哪里

怒发冲冠出自哪里

2023-02-20 17:27847浏览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怒发冲冠出自哪里

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是一个成语典故与将相和中的蔺相如有关。怒发冲冠的主人公是蔺相如。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大臣,战国时期,秦王听说赵王手中有一块和氏璧,想用秦国的城池与赵王交换。

赵王同意后,就派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往秦国,但是秦王收下和氏璧后并未说明十五座城池,于是蔺相如谎称和氏璧上有裂痕想指给秦王看。拿回宝玉的蔺相如头发直竖,十分愤怒,欲和宝玉一起撞柱,无奈之下,秦王只好将蔺相如和和氏璧完好的送回到赵国。

怒发冲冠的成语典故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赵王说:“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十五座城给我,那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一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

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竞又递给姬妄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怒发冲冠的成语寓意

和氏璧“因蔺相如怒发冲冠而完整地回到了赵国。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的形体有很大的控制支配作用。头发竖起来,在平常状态下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当一个人极度愤怒的时候,却可能发生。如此的情形还有很多。

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讲到:一个人服药想要发汗,有时候都做不到,但是惭愧之心一起,则不免大汗淋漓;一早上没吃饭就会觉得很饿,但曾子在母亲去世之后,因为极度的悲哀,曾经7天不吃饭也没觉得饥饿。

这些事例使人们明白,要使身体安泰,就应该保持精神的清静虚无,尽量避免被外物所激荡。愤怒如同心中燃烧的一把火,如果放任它越烧越烈,最终必将焚毁自己,人在极端愤怒下不要轻易做决定。

”怒发冲冠“与|”令人发指“的区别

”令人发指“的意思是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一般指别人的行动令某些人厌恶,恐惧两者都有使人极其愤怒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含意上的区别。”怒发冲冠“偏重于描述主题的情况,”令人发指“偏重于陈述客体对主体的使动结果。

二是用法不同。”怒发冲冠“用作谓语时,主语一般只能是人;”令人发指“用作谓语时,主语一般不能是”人“,只能是有关事物,”怒发冲冠“可以用作”气“的补语;”令人发指“则不能。”令人发指“常用作”手段“”罪行“”行为“”情形“等的定语;”怒发冲冠“则不能。

三是语体色彩不同。”怒发冲冠“”令人发指“多用在书面语中,但是后者比前者的书面语色彩更重些。

”怒发冲冠“与”勃然大怒“的区别

勃然大怒:突然变了脸色发起怒来(勃然:因生气而变了脸色的样子)。两者都有愤怒之极的意思,但有区别:

1、意义不同。”勃然大怒“的原因多种多样,适用范围较大;”怒发冲冠“多用来描写人们激于义愤而发怒适用范围较小。”勃然大怒“有突然间变了脸色而发怒的意思;”怒发冲冠没有这种意思。

2、感情色彩不同。“勃然大怒”是中性成语;“怒发冲冠”多含褒义。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寿比南山的南山是指什么山 下一篇:厉兵秣马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