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2023-02-18 15:151383浏览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焚的是书,坑的是儒生。

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期交官府烧毁。这起焚书事件,令大量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焚书坑儒是谁提出来的

“焚书坑儒”是李斯提出来的,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的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淳于越重提恢复分封制的主张,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史记·秦始皇本纪》),如不禁止,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统一局面将遭破坏。

秦始皇批准李斯建议,下令施行。这就是焚书事件。次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从性质上讲,坑儒是焚书的继续,但起因有所不同。

焚书坑儒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明·张居正《杂著》:“苟见扶苏之諫焚书坑儒,遂以为贤,而不知乱秦者,扶苏也。”

唐·贾至《旌儒庙颂》:“观夫焚书坑儒之意,乃欲盖先王之能事,窃作者之鸿名,黈众耳以前闻,逞私欲于当代。”

老舍《四世同堂》第一部:“祁老者在院中叫瑞全:‘瑞全,好孩子,把洋书什么的`都烧了吧!都是好贵买来的,可是咱们能留着它们惹祸吗?’老三对老大说:‘看!焚书坑儒!你怎样?’”

焚书坑儒烧的是什么书

焚书坑儒烧的主要烧的是《尚书》和《诗经》这两本书。

定义: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术士,即儒生)”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影响: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统治”“学院争吵”的先河。

评价:虽然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残忍,残暴。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浅尝辄止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