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送别诗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送别诗吗

2023-02-03 16:44654浏览

不是的,准确的说是思乡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送别诗吗

不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人长年漂泊在外,无法与家人团聚,尤其是重阳节,在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的日子里,怎能不想起在家是和亲人手挽着手,头插着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这个佳节更勾起诗人思念家乡,想念家乡亲人之情。

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鉴赏

先看诗题。“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当时王维正在长安、长安地处华山以西,故称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由诗题可见这首诗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强调自己在长安的孤独远亲的感受。开篇便是一个“装”宇,是一重强调。“客”字,是第二重强调。连用的两个“异”字是第三和第四重强调。在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是有着相当大的艺术震撼力的。

特别是两个“异”字的重复使用。试想若是换去一个,不说异乡,而说“他乡”,这种震撼力便大大减弱了。联系王维生平,当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长安是繁华帝都,但是周围的环境越热闹,就越显得诗人孤独无依。这正是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描述了一种人人皆有的体验,并用简洁质朴的七字表现了出来。思乡之情或许时时天天都有,但是往往在佳节到来之际会显得格外浓烈。这或许是因为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或许是佳节连带着许多美好的回忆。诗人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感受,用一个“倍”字突出佳节时分的思乡之情的格外浓烈。

第三句与第四句展开联想,不再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是想象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他描绘了想象中的一幅画面: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在重阳节插着茱萸登高,他们会想起身边少了我一个呀。这两句构思极巧,仍是写思乡,却不说自己思念,反说家人对自己的思念,表情达意曲折有致。前人评这两句道:“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此评甚是贴切。

此诗虽看似简单平易,却蕴含思乡的浓烈之情。千百年来,多少作客他乡的人都被这首诗深深感染,这种艺术力量,来自它的质朴、自然与高度的艺术概括。

扩展资料:

重阳节的起源

1、源于易经

《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在我国古代人的观念里,双九有寿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而双九也叫“重九”,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节。

2、源于祭天活动

此外重阳节的源头还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在当时已经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在西汉时期,人们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同时也在这个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3、源于祭祀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大部分地区都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而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因此古代九月都有祭祀大火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火的习俗逐渐消失。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浣溪沙指的是什么 下一篇:割席断交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