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石壕吏以什么为线索

石壕吏以什么为线索

2023-02-01 17:151251浏览

《石壕吏》以作者的“目见”和“耳闻”为线索进行叙事。其中属“目见”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壕吏以什么为线索

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石壕吏中的老妇苦在何处

老妇有三苦: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写寡媳衣不蔽体,可见生活之贫困,反映了战争破坏之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写年老体体弱的老妇,尚且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

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震动唐帝国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逃奔人蜀,一走了之,北方人民却惨遭荼毒,难以生存。正是在这战云弥漫、哀鸿遍野的情况下,杜甫由洛阳返回华州。

途中,他面对满眼疮痍的社会,呻吟流血的人民,禁不住饱含忧国之心,饱蘸忧民之泪,将所见所闻写成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新乐府诗,后人将这一组诗合称为“三吏”、“三别”。

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中评论杜诗说:“千戈乱离中,忧国忧民泪”正道出了杜甫这一组诗的真髓。

石壕,即石壕村,也叫石壕镇,在唐代陕州陕县(也就是现在河南陕县),离当时郭子仪驻守的河阳前线不远。杜甫途中投宿于此,正遇上差吏黑夜捉人服役的事件,就写下了《石壕吏》这样一首诗。

石壕吏和卖碳翁的不同点

一、写作手法方面

1、《石壕吏》用了完全写实的手法,用语浅显、直白、无一生僻字,用老妇与官吏的对话来呈现了完整的情节,整个过程作者用笔很冷静,十分克制,但正是这种写法,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卖碳翁》中,白居易的写法正好跟杜甫相反,他先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卖炭老翁的形象和伐木烧炭的辛苦,整个过程是作者在讲述一件事,而不是通过主角来呈现一件事。这是两者写作手法上的区别。

二、人物塑造方面

1、《石壕吏》塑造的官吏的强横、霸道,农人的可怜和无助。

2、《卖碳翁》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最下层的劳动人民,心里矛盾,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身上衣正单。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出师表真是诸葛亮写的吗 下一篇:出师表怎么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