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马说的主题思想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作者将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子。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批评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消灭人才的社会现象。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认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强烈愤慨的发泄。
马说的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
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马说的说什么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只、仅仅。
马说中的一词多义
一、之: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之是助词,的。
2、策之不以其道。之是代词,它,指千里马。
二、食: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是动词,通“饲”,喂。
2、食不饱,力不足。食是动词,吃。
三、能:
1、虽有千里之能。能是名词,能力。
2、安求其能千里。能是动词,能够。
四、其:
1、安求其能千里也。其是代词,它。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是代词,它的。
五、也:
3、果真无马也。也是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
4、果真不知马也。也是副词,其实。
六、策:
1、策之不以其道。策是动词,用鞭子打。
2、执策而临之。策是名词,马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