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渔家傲秋思主要写了什么

渔家傲秋思主要写了什么

2023-01-20 10:081357浏览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渔家傲秋思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

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

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渔家傲秋思的意象有哪些

《渔家傲·秋思》中,上阕部分出现的意象有:秋色、大雁、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战地风光画面。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词的上阕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长烟落日”,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此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

渔家傲秋思中有什么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渔家傲秋思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词作《渔家傲·秋思》中的主旨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因为它在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的同时,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下一篇:刘季玉和刘备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