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儒林外史揭示了什么

儒林外史揭示了什么

2023-01-14 11:102098浏览

《儒林外史》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官僚主义、人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惜牺牲人性美好、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腐败变质的现实状况,以强有力的文学武器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虚伪和卑劣。同时描绘了清朝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儒林外史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

2、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3、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的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儒林外史中周进的人物形象分析

1、形象分析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2、角色评价

周进其实是个很正面的形象,他心地非常善良,欺负过他的人,他并不计较;对他好的人,他十分感恩。对有才华的晚辈,更是竭尽全力帮忙提携,范进到北京考试,他记得范进家穷,怕他钱不够,还要借钱给范进。他发达后各种乱七八糟的人都来攀附,他也没有搭理。

标准说法都说周进是个可怜可笑的人,提起他就是撞号板(贡院考场是用板子隔出来的独立小间,叫号房),哭死过去,给商贩磕头什么的。仿佛他是“一个被科举制度毒害的、扭曲了灵魂的”完全没皮没脸没自尊心的糟老头。确实他在落魄时确实人穷志短,自尊低落。但这其实很合理,连肚子都填不饱,空有一腔远大理想反而更莫名其妙。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指什么 下一篇:儒林外史是什么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