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春望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春望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4-12-04 17:232360浏览

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春望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春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春望赏析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三、四句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五、六句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最后两句写到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春望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后长安城沦陷,44岁的杜甫逃难中被俘,押送到长安。后冒险跑到宝鸡去投奔唐肃宗,这才感动了肃宗,给了个左拾遗的官职,世称“杜拾遗”。可是刚当了个把月,不知是急于表现自己,还是确实性情使然,居然要营救因惹怒唐肃宗被罢相的房琯,这一下把肃宗又惹怒了,把刚刚到任的“杜拾遗”贬到了华县干点杂事去吧,从此杜甫的官路算是断了。

公元757年春天,杜甫面对沦陷的长安城,感慨万千,写了一首世代流传的《春望》。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春望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一篇:冰心的著名诗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