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分离方法有蒸发、过滤、沉淀等。食盐、糖等一些固体在水溶解后,能用蒸发方法析出结晶。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分离的方法有哪三种
蒸发、过滤、沉淀等。
蒸发的过程中需要什么
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5、坩埚钳用于夹持蒸发皿。
蒸发的影响因素有哪三个
1、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因为在任何温度下,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液体中总有一些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飞出液面脱离束缚而成为汽分子,所以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液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速度增大,从液面飞出去的分子数量就会增多,所以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就越快。
2、液面表面积大小。如果液体表面面积增大,处于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数目增加,因而在相同的时间里,从液面飞出的分子数量就增多,所以液面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当飞入空气里的汽分子和空气分子或其他汽分子发生碰撞时,有可能被碰回到液体中来。如果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快,通风好,分子重新返回液体的机会越小,蒸发就越快。
蒸发的过程
蒸发是水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亦是海洋与陆地上的水返回大气的唯一途径。由于蒸发需要一定的热量,因而蒸发不仅是水的交换过程,亦是热量的交换过程,是水和热量的综合反映。
蒸发因蒸发面的不同,可分为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等。其中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合称为陆面蒸发,流域(区域)上各部分蒸发和散发的总和,称为流域(区域)总蒸发。
过滤的过程中需要什么
一贴:过滤时,为了保证过滤速度快,而且避免液体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且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如果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过滤器内的液体极有可能溢出;如果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体也会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这样都会导致过滤失败。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是为了使液体顺着玻璃棒缓缓流下,避免了液体飞溅;玻璃棒下端如果紧靠一层滤纸处,万一玻璃棒把湿的滤纸戳破,液体就会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导致过滤失败,而靠在三层滤纸处则能避免这一后果;漏斗下端管口的尖嘴要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可以使滤液顺着烧杯内壁流下,避免了滤液从烧杯中溅出。
总之,“一贴、二低、三靠”,都是为了保证过滤实验操作成功。
过滤的影响因素
滤速:不能过快或过慢。
反洗:反洗流速和反洗时间及反洗强度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试验确定。
水流的均匀性:要求分布均匀。
沉淀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
1、沉淀的溶解度要小,要求沉淀的溶解损失不超过天平的称量误差,即小于0.2mg。
2、沉淀应易于过滤和洗涤。(最好得到粗大的晶形沉淀)
3、沉淀必须纯净,不应带入沉淀剂和其他杂质。
4、应易于转变为称量形式。
在适当稀的溶液中进行沉淀,以降低相对过饱和度。在不断搅拌下慢慢地加入稀的沉淀剂,以免局部相对过饱和度太大。在热溶液中进行沉淀,使溶解度略有增加。
沉淀的影响因素
1、同离子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沉淀剂,则构晶离子(与沉淀组分相同的离子)浓度增大,使沉淀的溶解度降低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加入沉淀剂一般过量,易挥发过量50-100%,不挥发过量20-30%。
2、盐效应:由于强电解质的存在而引起沉淀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盐效应。
3、酸效应: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称酸效应。对弱酸盐影响较大。
4、络合反应:进行沉淀反应时,若溶液中存在有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络合物的络合剂时,则会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甚至不产生沉淀,这种现象称络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