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清代郑燮写的。赞美了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充分表现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诗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谁写的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乾隆十八年(1753)因岁饥为民请济,得罪显官豪门而罢官。他以书画名,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别成一格。
为”扬州八怪“之一,晚年寄居扬州,卖画度日。其诗抒情写意,痛快淋漓,以白描胜。所作乐府诗,言近旨远,风格近似白居易、陆游,有《板桥全集》。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描写的植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写的植物是岩竹,意思是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仍然在青山上坚韧生长;这一句诗出自郑板桥的《竹石》,下一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创作背景
题画诗滥觞于六朝,成熟于唐,勃兴于宋,元、明、清三代皆有发展,尤其至清代达到繁盛,各体兼备,数量浩繁。在清政府统治的政治高压和文化专制下,文人不得不遁逃于艺术的小天地中,挥毫弄墨,抒发胸臆。于是,自然山水、花鸟野趣,往往成为文人、画家遣兴娱怀、托物言志的对象,大多数清代文人或画家都有题画诗。
这首诗是郑燮晚年之作,在他的多幅《竹石图》上都题有此诗,落款内容与时间各有不同,且文字也略有差异。”破岩“时为”乱岩“”乱崖“”破崖“,”万击“又作”万折“,”坚劲“又为”坚净“,”东西南北风“曾为”东南西北风“”颠狂四面风“。可见他对此诗非常喜爱,常应邀作画题诗赠友,旨在表情达意、借物抒怀,因而时时随兴而为、挥写自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全诗及译文
竹石
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她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竹石》的名家点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这是一首题咏竹石图诗,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子形象,象征着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战胜困难的优秀品质。不论遭受多大的打击磨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竹子倔强和坚韧的性格;一个”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临风而立、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人自己说过:”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这首诗的确是在以竹喻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铿锵有力,能给不同时代的读者传达出勇气和力量。
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蔡义江《绝句三百首》:以竹根扎在青山上非常牢固,来比喻自己一旦认定言行准则,立场是决不动摇的,用”咬定“”不放松“等语,生动而有表现力,他赋予竹以人的意志、品质。”立根“句,不但带出题中的”石“字,也表明其根基不是受到外力便可轻易松动的泥土,而是有缝隙的岩石,即所谓”破岩“。
表现出对基础稳固很有自信。后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更明显。虽以”千磨万击还坚劲“来咏竹,因用力过猛,略嫌生硬,但从咏怀述志的角度看,倒是很必要的。能经受住种种磨难打击,还保持坚挺刚劲,这就任凭你从哪个方向袭来的狂风,也奈何它不得了。寄兴寓情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
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这是一首题画诗,同时又是一首咏物诗。既写竹,又写人。它通过赞美竹石的顽强坚韧,表现了诗人坚贞刚强的性格特征。开头两句说竹子的根须深深扎在岩石的缝隙之中,基础非常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四面八方的风猛刮和再大的打击,它们仍坚定强劲。
诗歌通过刻画竹子那坚韧、顽强、执着的品格,表现了自己刚直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尤其诗中赞美竹子那种不怕困难、战胜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