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七言诗(七言绝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这首诗,意思是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创作背景
1068年,苏轼回到朝不久,正好赶上王安石的政治改革。1057年,苏轼进入京城参加考试,他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青睐,欧阳修给了他做官的位置。不幸的是,苏轼父母相继去世后,苏轼回家守孝六年,一切结束后,苏轼回到朝庭,这时王安石准备开始政治改革。
苏轼不喜欢这项新的改革,因为我们知道,任何改革第一次实施时,都会有很多障碍。欧阳修批评了青苗法,因为欧阳修以前是创新者,欧阳修已经是老前辈了。苏轼只是一个刚刚来到朝,他在朝的地位很容易动摇。
特别是在当时,改革充满了困难,遭到了各方的抵制。他们需要找到切入点,狠狠打击这些顽固势力。这时,苏轼正好撞到枪口上,就被贬到杭州了。直到1068年左右,苏轼才回到朝庭。
当政治改革如火如荼时,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指出新变法的缺点,这激怒了支持政治改革的宋神宗。虽然变法很难,但苏轼作为阻止变法的代表,受到了严厉打击。
王安石把苏轼的事告诉了宋神宗,苏轼受到了批评,于是他请求从京入仕,最后来到了杭州。这首诗是苏轼在通判时写的。当时苏轼在杭州三年,他写了很多关于西湖风景的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赏析
诗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全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译文
天晴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蒙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