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相关人物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属江苏省昆山市)人。明末参加昆山抗清义军,失败后漫游南北,致力于学术活动,并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有时自署蒋山傭,学者尊称亭林先生。顾炎武学识渊博,主张经世致用。其著述颇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故事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缘由
虽然顾炎武一直奋力于与清军的抗争之中,但是明朝大势已去,南明遗民的势力完全不足以抵抗清军。零零散散的南明遗民,在清军的一击之下便溃不成军,根本无力反抗。顾炎武为了扩大南明的势力,在所著《日知录》中号召汉人加入到南明的势力当中来。
顾炎武的观点是明朝的政治由皇帝和大臣共同谋划,不布衣百姓之事。但是天下的兴亡之事,即便是街头的贩夫走卒、又或是田里农耕劳作的老农也责无旁贷。明朝被满族人窃取,作为汉人,应当为南明复兴明朝而奉献自己。
扩展资料:
顾炎武生平
年顾炎武作为南明遗民,年少时,顾炎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为自己做人准则,家国情怀在少年顾炎武心中埋下了种子。这些“种子”经过文天祥、岳飞、方孝孺以张居正等民族英雄的浇灌,渐渐开始在顾炎武心中发芽。
本意是通过科举入仕的顾炎武,却因为其思想与科举宗旨不符,屡屡落第。而后顾炎武改变策略,既然张居正能通过改革力挽狂澜,就明朝大厦将倾,自己为何不能。
无法通过科举,那便从民生出发,之后顾炎武放弃科举,效仿理学大家朱熹、张载等人,试图从理学加强明朝统治,为百姓创造福利。所以之后的十几年里,顾炎武一心从事农学、水利、矿产等关于国家民生的研究。无论是科举还是理学,顾炎武心中始终坚持儒家思想。
明朝统治结束之后,虽然在皇太极的安抚政策下,有不少汉人完全归顺清庭。但也有大多数如同顾炎武一样的人,他们认为明朝灭亡,是国家的灭亡,没了国何来的家。所以各方势力聚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试图推翻清朝统治,这些势力就是我们熟知的“南明”。
顾炎武从小接触到爱国教育,让他一直以文天祥、岳飞为自己目标,如今他正面临着与北宋末年岳飞面临的一样的问题,大厦将倾,自己该何去何从。
岳飞以一己之力,痛击金军,若非秦桧诬陷,赵构错误的选择,北宋极有可能在岳飞的努力下得以保存。顾炎武便效仿岳飞,弃理从军,参与到南明与清朝的斗争当中。
与大多数南明遗民一样,顾炎武认为清庭是窃国贼,在儒家思想中是不忠不义的行为,那些投靠清庭的明朝遗民是为大逆不道。相比而言,顾炎武的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民族气结却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