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战争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战争

2023-05-25 11:07819浏览

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战争的主要人物有谁:

晋:晋文公、先轸、赵衰、栾枝、胥臣。

楚:楚成王、成得臣、斗越椒、斗勃、斗宜申。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战争的历史背景

晋文公回国后,就开始了他的争霸之路,在国内修明德政、安抚百姓,并整顿军队,并建立了上中下三军。为了争霸,晋文公积极向中原发展势力,不可避免的与同样正在谋求霸权的楚国在中原相遇。从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图霸不成,中原无主,像三流的卫、郑、许、陈等都依附楚国。

导火索是中原的宋国,这个也曾妄图谋求霸主,却被楚国击败的国家,虽然不得已臣服楚国,但却始终耿耿于怀,在看到晋国强大起来后,马上就背楚投晋。楚国看到自己的小弟,转投他国,如果任由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颜面何在,威信何在,以后怎么在中原争霸,更重要的是宋国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地处楚国盟友中央,如果宋国背叛,就会把楚国盟友分割。

于是,楚成王亲自出征,带领郑、陈、蔡、许等国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只能向楚国求救。这时,晋大夫先轸对晋文公说“报施图霸,就在今天了”。而狐偃给为晋文公建议,先攻打刚归附楚国的曹、卫,引楚国来救,解除楚国对宋国包围,这也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的围魏救赵了。

城濮之战的历史意义

通过一场战争,可以看出作战者的雄才伟略,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失败者的不足之处。在城濮之战中展现了晋文公卓越的胆识和高明的谋略,又反映出了楚国君主的昏庸无能。 

城濮之战的初期,晋军的兵力是处于劣势的地位的,对手的兵力非常强劲,而且又要渡过黄河在外线进行交战,这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晋文公能够善于观察局势,虚心接受臣子的建议,正确地选择了以邻国曹、卫两国为战胜楚国的突破口,先战胜弱小的敌人,成为作战的基础阵地。随后又听取大臣的意见以高明的谋略将楚国的盟军齐、秦进行拉拢,使得他们与自己结成统一的战线,争取到了战争的主动权。在进行城濮决战的时候,选择后发制人的作战策略,主动“退避三舍”,不仅没有失去应有的礼数,还因此避开了楚军的锋芒,争取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主动权,引诱敌方深入,伺机而动。同时又与各个盟国会合,集中起大量的兵力。针对敌人的弱点进行进攻,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的方面,再集中精力打击强劲的方面,从而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成就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反观楚军,原先是中原地区非常有威望的诸侯国,但由于君臣的不和睦,将军的傲慢,士兵的士气低落,主将的狂妄自大轻视敌方,既不知道争取与其他国家进行联盟,又不能随即运用好的对策。再加上作战部署上面的失策,对敌方军情的错误判断,战场上指挥不当,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将自己的霸主地位拱手让人,非常令人可惜。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与楚国交战时退避三舍的是谁 下一篇:退避三舍的人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