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舌战群儒的儒是什么意思

舌战群儒的儒是什么意思

2023-05-24 17:431207浏览

舌战群儒的儒是儒生,旧指读书人。

舌战群儒: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诸葛亮舌战群儒都是有谁: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

关于诸葛亮的典故还有哪些

1.三顾茅庐、初出茅庐

是诸葛亮出山的过程,也表现了乱世之中诸葛亮平静淡泊,静待能够投靠的明主的睿智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群雄并起,这是一个文臣武将辈出的时代,但诸葛亮却躬耕于南阳,安守本分。此时的他并非不想出山建功立业,而是想考验明主的求才若渴之心。因为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所有有心在乱世之中趁势而起的豪杰,都在尊重和延揽人才。但谁是发自肺腑,谁是叶公好龙呢?

故而,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一共运用了13个顿挫手法,用来表现诸葛亮的傲慢,以及刘备的真心求贤,乃至第三次刘备拜访诸葛亮,才有了“益州疲弊,天下三分”的隆中对。故而,诸葛亮后来初出茅庐,便帮助刘备大显身手。此处的两个典故都在极力渲染诸葛亮的出场过程。

2.反客为主

三国时,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以刘备个人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江东做说客。

诸葛亮见到孙权,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他知道孙权绝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于是刺激孙权,劝他投降。

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针对孙权的质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与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势力,心里还存在不少疑惑。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绝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

于是,孙权同意诸葛亮提出的孙刘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纸上谈兵文言文翻译 下一篇:完璧归赵获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