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指在九九重阳节的思乡怀亲之情,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佳节,大家都会想起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但其实这句诗里的佳节原本是指九九重阳节,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习俗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蓄谬传说“柜景登山避灾”。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其他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1、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李白《九日》
2、高唯北望,菊助可口明。——司空图《浙上重阳》
3、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司空图《重阳阻雨》
4、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李嘉祐《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5、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
6、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独孤及《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7、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关汉卿《沉醉东风》
8、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9、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10、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11、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王昌龄《九日登高》
12、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白居易《闰九月九日独饮》
1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4、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
15、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李适《重阳日即事》
16、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