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2024-02-22 11:48972浏览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南宋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将其发扬光大并成为理学的主要认识论而为世人所熟知,甚至推崇。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以至于今。

朱熹对格物致知问题有相当深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朱熹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

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

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样理解还是比较笼统,只有理解格和物的本义,才可真正全面透彻理解格物致知。先看看格的本义。要理解“格”的本义,必须明白“各”的本义。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新解

第一点:要有致良知的心。

人的行为是“格物致知”最难之处。也就是思想是否合于天理的事。思想合乎天理,基夲上心也自然能中正,自然能修身。深知这点很重要,所以关健要有良知心。

第二点:知和行为一体即可致良知。

端正心性,修身的行为也各有切入点。修养是,就感情发出来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发出来而言的。正心则中正,身修则平和。这点就是知和行为一体就可致良知,这也是必然性的。

第三点:诚意要至纯至真,才会收到很好效果。

《大学》的功夫就是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一个“诚意”就全包括了。这点就是诚意要至纯至真,一切行为都会有好效果,这就是反应诚意的重要性。

第四点:随时随地都在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

“格”就是纠正的意思,纠正错误使其复归中正。格物不分动静,静止也是一种事物,就是说不管是动还是静都要用功。心即理是没有时间定的,随时随地都在纠正自己的心外私欲,这就形成了格物的必然。

第五点: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才会去掉不正其心。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学说,不是说在嘴里,重要的是表现到行为上,存天理上,无私欲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才会有良知行为表现出来。格物和致知,在《大学》中的八条目标中最为重要。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谁说的 下一篇:竹石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