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是化学变化,釜底抽薪指的是在烧开的锅中加入水或冷却剂,以降低离子及其他重物质的浓度或温度。这个过程中,水和离子会发生反应并产生化学变化,包括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和反应产物的生成等。因此,釜底抽薪的过程是化学反应。
釜底抽薪为什么是化学变化
釜底抽薪是指在釜炉中加热混合物,当混合物接近干燥时,突然猛然吹熄火苗。其原理为加热混合物中的水使其汽化,汽化的湿气带走混合物的热量,当混合物中的水全部汽化并带走热量后,火苗便从无燃料可消耗而熄灭。
这个过程涉及到混合物中水的汽化和热量的转移,所以属于化学变化。除了釜底抽薪,其他类似的变化也可能属于化学变化,比如食物的消化、动植物呼吸、燃烧等等。在化学上,我们往往会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来了解物质组成和反应规律。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汉语成语,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釜底抽薪的典故
东汉末年,天下分裂,诸侯割据混战,袁绍势力从中崛起,于公元199年,袁绍率兵十万攻打许昌。而此时,曹操正好据守官渡,但兵力却只有二万,两军隔河对峙。
袁绍趁自己人多势众,派兵攻打白马,而曹操假意撤离放弃白马,暗中命主力部队进军延津渡口,准备渡河与袁绍一战。袁绍见情况不妙,深忧后背受敌,率领主力西进阻挡曹操军队渡河。这正中曹操下怀,曹操立马派精锐突袭白马,斩杀城中颜良,初战获胜。
两军对峙许久,粮草问题逐渐成为了关键。袁绍趁势调集一万多车粮草,屯粮于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由于袁绍从未把小小的曹操看在眼里,在乌巢自然也没有驻守重兵护卫。不久,曹操便得知袁绍屯粮于乌巢,并且乌巢无重兵把守。于是,曹操决定突袭乌巢以断袁绍粮草。
曹操亲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旗帜,悄悄摸进,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未弄清真相,曹军便已包围乌巢粮仓,一把大火烧了粮仓,火焰顿时弥漫夜空,曹军顺势消灭了袁绍守军,就这样,袁绍的一万余车粮草化为灰烬。
袁绍大军听闻粮草被烧,军心浮动,士兵们惊恐不已,袁绍也没有了主意。曹操也在此时,发动了全面进攻,袁军无心恋战,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绍大败,带领八百将士突围,才得以杀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