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打人、抓人很常见,但随着年龄增长,上学以后还一直经常出现那就令家长头痛不已。很多时候,家长道理也讲了、惩罚也罚了,为何孩子就是一再出现这些行为?
面对小孩打人,家长一定要了解背后的动机或原因,才能有效遏止此类行为再发生。那么,7岁的孩子爱打人是什么原因?
7岁孩子爱打人是什么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问题
有研究表明,孩子打扰是攻击性行为,这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系,爱打人的孩子一般来自这两种家庭。
①绝对权威家庭:这类父母过于控制孩子的自主性,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当孩子打人后,这类父母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将孩子打一顿,这使得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了攻击,并产生逆反心理。
②过度溺爱家庭:这类父母则与绝对权威家庭相反,他们一般不会在意孩子打人的行为,并且总是替孩子的打人行为找借口,使得孩子误认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受到了鼓励,导致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们的某种需要一旦受到限制,就会大哭大闹或者动手反抗来达到目的。
2、外界环境产生的影响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对孩子而言,模仿是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完善知识结构的必经过程。
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孩子用于看视频的时间也逐渐增多,处于“模仿敏感期”的孩子认知能力低,无法判断外界环境中暴力场面的好坏,使他们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了打人行为,此外,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做了坏的演示或者坏的榜样,也是孩子观察模仿的来源。
3、孩子自身生理因素影响
有些天生爱热闹、爱发脾气的小孩,在长大后容易产生爱打人的行为。另外有些体格强壮的孩子受荷尔蒙分泌影响,也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男孩总比女孩爱打人,但是生理因素是造成孩子打人行为的次要因素。孩子爱打人不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还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必须引起重视。
当两个孩子打起来了,家长该怎么办?
1、问清楚打架原因
小孩子打架的原因有很多,家长首先需要清楚原因,为什么打架。父母只有把原因弄清楚了才能解决,上文中也举例了一些常见的原因,可以作为参考。
碰上孩子打架,家长不问原因就急着下判断很容易弄巧成拙,慢慢就会伤了孩子的心。
2、孩子打架要重视
不少的男性家长认为,孩子打架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小时候不都是打架打过来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对孩子打架采取放任的态度,要知道孩子有时打起架来也是非常凶的,稍不留神就会出现伤人甚至误伤自己的情况。
对于孩子的打架问题,家长必须做出及时的教育和引导。
3、不责骂孩子
父母在看到孩子打架或被打以后,经常会火大地指责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责备起孩子来。
孩子在打架后,本身情绪就不好,若是再受到父母的责备,就会把父母对他的责骂理解为失望,觉得自己很没用。
所以,家长不要马上就去责骂孩子,要学会询问。
总之,孩子的成长是阶段性的,爱打人只是其中一项问题,如果父母发现他们有不好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干预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当家长发现孩子存在无论是什么情绪,用打人行为来表达时,就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因此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走出这个误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孩子喜欢打人是什么原因?
孩子喜欢打人是什么原因
1、交往策略的缺失
随着生活圈子向外拓展,孩子开始更多接触到同龄的伙伴。他们有与同伴交往的意愿,但是往往还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和策略。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用拍打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交朋友的意愿,而这种有些“冒失”的打招呼方式往往容易被误解,因此这是一种孩子行为上的错误表达。
2、家长没示范正确地表达情绪的方法
平时在家里,家长没有给孩子示范情绪表达的方法与内容。不仅没有教孩子如何表达情绪,也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比如家长只关注孩子打人了,但并关注孩子为什么喜欢用肢体表达情绪,而且在没有问清事情缘由的情况下,上来就指责孩子打人不对,做了特别绝对的判断,这也是不对的。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掌握争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法。
3、不会表达
孩子的语言表达并不成熟,当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却不能表达得很好,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用他们比较熟悉的方式,就是身体。因此,这个时候会有我们大人眼中的“暴力”,像打、踢等行为。由此可见,这种行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引导。
4、不当模仿
不论是亲朋好友或邻居的孩子,只要有过动手的行为,也许嬉闹的打,也许是惩罚的打,对于模仿力强的孩子,看在眼里,当然会学起来,甚至是电视、影片中的情节,孩子也照学。其实不难发现孩子觉得打人反而开心,生气情绪来时也会打人,因为他脑袋瓜看到的情景就是这样。但最常发生的,孩子家长的体罚,孩子看到的是家长生气,所以打人,孩子就会在自己生气不开心时,也出现这样的动作。
喜欢打人的孩子如何教育
1、制止孩子分析打人原因,找到解决方法
不管孩子是因为什么出现这种行为,家长都要立刻制止,握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不可以。同时,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制止,不然责骂孩子就可能会给孩子强化这件事,特别是在孩子叛逆期,更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出不高兴的原因,然后进行分析。
2、找准时机,耐心教育
一旦家长和孩子都冷静下来了,便可耐心教育了。当然了,并不是说此刻你要开始斥责孩子,而是尝试和孩子沟通,同时尽力了解背后的真实原因。可能你的孩子是出于缺乏安全感;也可能他害怕受欺负,所以反过来会采取这样的方式。
3、家长树立榜样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家长平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当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体罚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他还小,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知道对错。但是他知道犯错了就要挨打,如果别的小朋友犯错了,他也是会动手的,所以家长要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对喜欢动手打人的孩子,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这个孩子太暴力了。因为孩子打人的原因有很多种的,我们要做的,是透过表象,找到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2岁前的孩子打人,探索和试探的成分更多一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太能分得清对错,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就是“好不好玩”。
打人,在他们看来像是游戏,又像是探险,他们喜欢看家长的反应,看被打的人的反应。如果家长很配合地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情绪,他们会觉得更好玩,乐此不疲的继续玩“打人”游戏。
有的孩子打人,是在博取父母的关注。有的父母很忙,忙到没时间和孩子聊天,没时间陪孩子玩游戏。孩子在偶尔的动手打人之后发现,父母投入到自己身上的注意力变多了,父母要带着自己给别人道歉,会教育自己不能打人,自己的重要性一下子提升了。他会享受这种“被重视”的感觉。
小朋友间起了冲突,动手把别人打跑,就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简单粗暴有效果,更何况对孩子来说,语言的发展是滞后于动作的,他们更喜欢动手,而不是吵吵。
动手打人,因为有榜样的力量
电视里出现的暴力画面,好人和坏人的对战,还有的家庭,信奉“棍棒下出孝子”,“哪个孩子不挨打”,时不时的打打孩子,这些都是孩子的“榜样”。
孩子爱打人其实就是大人“教”的!孩子都是你怎么教Ta,Ta就会怎么对待别人,都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大人怎么“画”孩子怎么长,就是这样的。
有些时候孩子情绪不佳而哭闹,而大人却不究其原因从而一味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明白“哦!原来是可以这样处理问题的”,等到自己解决不了情绪的时候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的。
孩子的哭闹是有很多的诱因在里面的!大人们在局限认知的情况下就会认为是孩子“淘气”了,不乖了,大人就会不耐烦甚至会咆哮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不省心啊?我整天累死累活就不能让我省点儿心吗?你就不能听话老实点儿吗?你是不是要气死我?”……,
用这样粗暴的态度解决下的问题是会有“隐患”的,当时是会有“震慑”作用但却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随时都是可以爆发的,日积月累就会成为“死结”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办法,再没有能力解决了的时候大人就会举起“罪恶”的手来一巴掌就拍向了孩子,久而久之模板自然而然地就“复制”到孩子身上了。
家长对待孩子一定要学会有耐心!不能太溺爱也不能太疏于管教,对孩子出现的状况一定要公平合理地为Ta处理问题,譬如被欺负啦,与别的孩子抢玩具啦,再就是被别人恶意的不公平对待啦等等等等……
不能马虎敷衍,孩子的心是脆弱敏感的,如果被家长误“伤”了,并且次数多了孩子就会用坚硬的“硬壳”来保护自己,就会攻击性强,自然就会成为家长与别人眼中的“熊孩子”了。
7岁的孩子刚进入小学,但是却有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撒谎的行为。7岁孩子年龄还比较小,所以父母在教育的孩子,不要一味的跟孩子讲大道理,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去引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
7岁孩子撒谎是什么原因
1、吸引注意力。有些时候,父母可能会因为其他的事情,而没有过多的关注孩子。这个时候7岁孩子很有可能会做出撒谎的行为,以求获得父母更多的目光和关心。这个时候的撒谎对父母来说是一种欺骗,可是这对孩子来说这只是一种获得关注度的方式。
2、缺少认识和教育。有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不好的,在他们的认识中,会觉得这只是拿了个东西,只是说了一句不一样的话,而当父母发现了并给予了惩罚,但是并没有很明确很清晰地告知孩子,这个行为是错误的,错误在哪里,应该如何做。那孩子依然会持续这样的行为,没有太多的改变。
3、孩子学习了大人说谎的行为。如果父母本身习惯了当着孩子的面欺骗其他人,孩子也会从父母的身上学习说谎这一行为。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如果父母总是用谎言来处理问题,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也会受到影响。
4、逃避惩罚。多数情况下,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淘气惹祸了怕家长责罚。这个时候他们知道家长会因此,对他们进行责骂或是惩罚,而为了不让自己受到惩罚,他们会选择说谎来掩饰自己。一旦发现这种情况,需讲明利害关系,果断制止。若一次达到目的,不良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
7岁孩子撒谎怎么教育
1、家长要给孩子建立正确认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撒谎的现象,就马上对孩子启动认知教育。通过给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帮助孩子完全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以及再发展下去的可怕后果。
2、启发引导,小事做起。不已善小而不为,不已恶小而为之。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参与家庭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当7岁孩子撒谎时,父母不能完全不采取任何惩罚措施,否则孩子会认为说谎是可以被容忍的。因此,父母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误的后果,或者让孩子做一些额外的家务劳动等等。
智慧的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次错误“做文章”,既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又不失时机地利用说谎行为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如,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孩子的错误,温和地提醒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再给他提出要求: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弥补自己的错误行为。
4、父母要以身作则。遇到事情不要用撒谎来搪塞和欺骗孩子,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说谎,那么自己就要做到诚实守信,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承担责任,而不是选择说谎来回避和搪塞。这样孩子才能以父母为榜样,培养出良好有益的性格品质。
7岁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也属于是大孩子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自主意识,有时候孩子在他的房间突然哭闹就把家长吓一跳,那么孩子晚上为什么总是哭呢?原因是什么?
7岁孩子晚上睡觉哭闹是什么原因
1、睡眠环境不好。7岁孩子在睡觉时,如果室内的光线比较强或者温度较高、较低,以及噪音比较大等,都可能会导致孩子睡觉不安稳,出现7岁孩子半夜总无意识地哭闹的现象,可以通过调整睡眠环境改善。
2、受到了惊吓。7岁孩子如果白天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惊吓,睡觉后大脑皮层兴奋,可能就会出现孩子半夜总无意识地哭闹的现象,大人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以及安抚进行缓解。
3、白天或者是睡前过度劳累。如果孩子在白天,因为玩耍或者其他原因,使得身体比较劳累,那么在晚上睡着了以后,就很容易出现哭闹,大喊大叫的情况。这个原因还是主要因为上面所说的生理原因,就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所引起的。
4、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夜里哭闹很有可能是夜里做噩梦吓着了,这个时候家长要学会安慰,不能惊吓和恐吓孩子。特别是二胎的家庭,家长也要把精力分一些给7岁孩子,以免让其产生孤单和不安全感。
7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1、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父母再从各方面管束自己,用不听话来抗议父母的管束。七岁的孩子感觉自己具备了很强的能力,觉得父母管自己很多余,当看到父母还把自己当两三岁的孩子那样来呵护管束,告诉自己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就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与父母对着干,你不让我这样,我偏要这样。
2、已经长大了的感觉一直控制着7岁孩子的情绪,内心有一种傲视周围人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们会常常陷入一种情绪化的状态中。不太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开始喜欢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与自己对话。
3、7岁孩子开始追求完美,对一件事会反复琢磨,希望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7岁的孩子对完美有了自己的理解,无论是做作业还是玩游戏都想做到最好,对一个字如何写才写得漂亮会反复琢磨,父母如果能够抓住孩子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很容易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4、7岁小孩的注意力主要还是无意注意,就是一种没有特定意识的注意,而且稳定性和持续性都不是很好。对于有约束性的行为一般注意力只能20钟,比如上课,写作业等。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时不时地强调,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来。
5、7岁孩子在学校一有机会总是围着老师转,问这问那,说这说那,很温暖,也很幸福。在家里也是一样,一遇到感兴趣的事或者好奇的事,总是不停的问家长,总有十万个为什么来问。此时家长应该耐心地倾听,并想办法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者拒绝孩子,这样会打击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
注意力是人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基础能力,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有很强的注意力。据调查,约30%的孩子存在注意力不足的问题,那么你知道7岁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什么原因,下面一起来看看我总结出来的分享吧。
7岁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什么原因:
1、理解能力或智力落后,难免会导致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老师的思维,他们觉得听课是一种惩罚,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的事情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2、倾听感知能力的背后也会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小气。个别孩子在听力、理解力、记忆力方面存在问题,不善于运用听力能力进行学习。但如果老师用图形和视觉来教学,或者独立阅读,他可能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3、阅读能力差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孩子只是在做作业或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他们被测试有阅读问题、阅读困难、阅读困难,所以只要要求他们完成阅读等学习任务,他们就会表现出多动症。
4、一些行为问题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比如与老师的关系不好等,这些行为通常是有针对性的。如果行为的目标改变,多动就会消失。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越大,越不听妈妈的话,甚至对妈妈发脾气,这其中都是有原因的,妈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不听妈妈的话是什么原因
1、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打造孩子
很多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是希望孩子什么事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每一人多多少少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在母亲身上会更严重一些。
人的本性都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如果你想干什么都有人来干涉的话,你一定会很不舒服,孩子也一样。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是父母干涉太多,让孩子没有一点自己的选择权。
这样说并不是说父母就不管孩子,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为孩子毕竟未成年,自觉性还比较差,父母适当的干预一定是必须的,关键就是这个度要掌握好。大的方向性问题还是要干预,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而小一点的事情还是让孩子自己做主为好。
2、孩子看不起父母
孩子看不起父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慢慢让孩子生厌,本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原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好,对孩子的言行很差,动不动就虐待孩子,打骂孩子,对孩子发脾气,在精神上折磨孩子,挑孩子的毛病,指责孩子的各种不是,像个巨婴一样怨天尤人,孩子首先可能会同情父母,但是父母天天这样不思悔改不思进取,那孩子会由同情变为看不起。
这样的父母虽可怜,但也可恨,只知道一味地折磨自己的孩子,却不懂得教育,对于自己选择的婚姻、家庭一味地抱怨、指责,却不知道努力改变自己,一直制造家庭内耗,互相埋怨、争吵不休,情绪一点就着,能不让人讨厌吗?孩子一直深受其害,当然会从内心里看不起这种父母。
3、孩子不信任父母
信任是孩子听父母话的基础,如果孩子不信任你,你说的话都是废话。因此,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必须和孩子建立起很好的信任关系。
要想让孩子信任父母,父母就需要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一个是前面说的要树立好榜样,另外一个就是父母说话要算数,说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你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还有一点就是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或者聊天记录,有什么事想了解就光明正大地去问孩子,而不能采取私下打探的方法。如果让孩子知道了父母不尊重自己的隐私,孩子和父母的信任就不存在了。
4、父母不会与孩子沟通交流
很多父母认为以吼和命令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是和孩子在沟通在交流,不,这根本就不是和孩子沟通交流,而是上级领导在教训下级,你跟你的孩子处得跟上下级一样,孩子对你只有害怕,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听你的呀!
沟通交流必须是平等的,就像朋友之间一样,如果你能和你的孩子处得像朋友一样,孩子不但会听你的话,说不定你的孩子还会把你当成偶像一样崇拜。家长要学会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恶制人,因为你管教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坏蛋。
父母连和孩子沟通交流都不会,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和他人进行良性的沟通,甚至孩子和他人沟通会有障碍。
孩子不听父母妈妈的话,该怎么教育
1、尊重孩子,孩子不是成人的附属品
其实尊重孩子真的特别难,一个从出生就要依赖我们而活的小婴孩,忽然有一天长大了,需要我们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他,这对很多父母来说很难。
所以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我们也不愿意去克制,有时候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也总觉得我们没有养个好孩子。可实际上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会更自爱,在行为上也会更自觉。
每个人都是有人格的,而独立人格的培养,最开始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独立自主,孩子也就会很少“闹独立”了。
2、承认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
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总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更好,这是人之常情。而“你看看xx,再看看你......“这句父母常用的句式,常常让孩子很受伤,并且不知所措。你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更有自己的特点。
如果你总喜欢拿别人跟你家孩子比,孩子会逐渐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离,难道我这么差啊,而行为上也会往你经常说的不好的地方发展。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不比较,让孩子做自己。
3、避免过度责罚
当孩子不听话时,责骂和惩罚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过度的责罚会让孩子感到反感和叛逆,反而会更加不听话。相反,试着冷静下来,耐心地解释他们的行为为什么不对,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后果。通过温和但坚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他们会更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
4、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孩子有时会不听话,是因为他们感到缺乏控制感。试着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例如,你可以说:“你想现在做作业还是晚饭后做?”这样孩子在选择时会感到自己有了话语权,从而更愿意配合你的要求。
5、保持耐心,坚持不懈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可能会反复出现不听话的情况,但只要你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总会看到效果的。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和改变。
6、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往往总是居高临下,或是封建家长式的作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总是说一不二,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家长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及家人和睦相处,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成长环境。这样,孩子听家长的话就成为可能。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该如何和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1、记住自己的角色:父母
要知道你是孩子的父母,是他们最信赖的人。你的职责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同时帮助他准备好长大成人。比成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的,是父母要成为一名领导者和一位充满耐心的老师。记住,该坚持立场的时候就要坚持,孩子需要管教。
2、掌握好平衡
平衡时在任何关系中都要掌握的,父母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好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空间和私人领地之间的平衡。这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这对越来越独立的子女而言,是必需的。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表现,肯定孩子的进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放手让孩子去做
做父母的往往有操不完的心,但是站在孩子角度他们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小空间,并开始独立起来,他们希望的是父母不要过多的指指点点与干涉,给予他们一些自由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受。
5、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稳定、温馨的家庭中成长。家长应该尽力避免家庭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保持家庭和睦,为孩子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
6、多些耐心与包容
我们知道作为大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一个孩子呢,那么当孩子在学校犯错时,父母应该耐心地听听孩子的错误点并指引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不要出口骂他更不可直接上手。
因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当你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时,或许孩子就不会再犯错,而这也会让你跟孩子之间更亲近一步。
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会出现大喊大叫的情况,有时候会让家长觉得特别反感,耐心的引导,孩子也不听,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小孩子喜欢大喊大叫是什么原因
第一,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无法得到妥善的表达,于是只能通过高声嚷嚷来释放内心的不满。毕竟,他们的小脑袋里充斥着一系列的奇妙想法和情感,有时候,这些情感像蓄势待发的炸弹,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才能释放出来。
第二,因为他们还在学习如何控制情绪和表达方式。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掌握情绪管理技巧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所以,当他们感到沮丧、愤怒或失望时,大喊大叫成了他们情绪释放的一种方式,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愤怒超级英雄,用声音来宣泄内心的不满。
第三,是因为他们期待关注,感觉自己受“冷落”了,宝宝通过大喊大叫引起家人的关注,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得到安抚和陪伴。当他们成功一次后,会觉得这是可以吸引关注的方式。
小孩喜欢大喊大叫,家长该怎么引导
1、鼓励
孩子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宝宝展示自己表现欲,想得到别人认可的表现,这是好的现象,爸爸妈妈一定要加以引导。
平时对孩子要多关心多交流,时刻注意孩子的想法,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切忌心不在焉,有时候你的一个眼神可能就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对孩子要适时的鼓励,你的一个掌声、一个加油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非常重要!
2、教导
千万不要让孩子看一些"暴力片",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帮宝宝选择一些健康的动画片来看,爸爸妈妈可以陪着孩子一边看动画片,一边给他讲,让他区分好人和坏人,为什么是好人,为什么是坏人。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也都要告诉孩子。
3、教孩子正确的宣泄情绪
如果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那么家长可以先观察,不要打扰孩子。等孩子冷静下来,再去询问原因,并哄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
教孩子如何正确的宣泄情绪,比如和家长们说说,发泄出来,找好朋友一起出去玩,玩喜欢的饿游戏、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等等。让孩子学会远离负面情绪。
4、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其实有太多的宝宝有大喊大叫的行为这或许都和宝宝家庭的氛围有关。在有些家庭里,大人们经常都是很大声的说话,跟在吵架一样;
有时候,在孩子面前,家里面还会经常爆发一些争吵,这些都会给宝宝性格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的控制情绪
1、帮助孩子辨识情绪并进行情绪管理
一些家长不理解孩子情绪发展的复杂性,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开心地微笑。孩子一哭闹,他们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制止。这样孩子就失去了体验丰富情绪的机会。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有必要让孩子认识并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认识之后就是要对情绪进行管理,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抑情绪。二是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
一些家长在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不允许孩子辩解、哭泣,甚至连孩子表达出一些不满的情绪都不允许。这样压抑孩子的情绪非常不利于孩子情商的培养。
2、和孩子分享好情绪
“一份快乐告诉另一个人,快乐就会加倍”这句俗谚流传不是没有道理的。家长在教会孩子认识情绪之后要让孩子体会好的情绪,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的事,也与孩子分享孩子的开心事,让孩子积极的体会好情绪带来的优秀体验,让孩子对追求好的情绪形成正向反馈。
3、不堵塞孩子情绪的表达
孩子的情绪表达也许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不管是短促而激烈的还是长久而延绵的,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家长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堵塞,诸如“不许哭”、“有什么好笑的”之类的话语都是在通过外部手段强行中断孩子的情绪表达。
而孩子如果在这种条件下成长,情绪的终止都是由家长来指控的,你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该笑,既违反了人的本性,又让孩子没有主动停止情绪表达的能力,孩子因此缺乏情绪控制能力也就并不奇怪了。
4、父母应以身作则,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应在家里大动干戈,如:摔盘子、砸凳子、或相互指责、怒骂、攻击对方;应正确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又不迁怒于他人。
工作遇到挫折了,可以在家人面前诉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并宣泄情绪。
高三孩子不和家人沟通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但不能简单地判定为正常或不正常。高三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他们情绪波动、易怒、焦虑、抑郁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减少与家人的沟通,以减少压力和冲突。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孩子与家人的沟通。如果家庭中存在紧张的氛围、父母过于严格或过于溺爱等情况,或者社会上存在着竞争压力、考试制度等不利因素,都可能让孩子不愿意和家人沟通。
对于高三孩子不和家人沟通的现象,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孩子只是因为学业压力大而减少沟通,那么适当的理解和支持就能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阶段。如果家庭环境或社会环境存在问题,就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
可以说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都让家长很头疼,大家都知道青春期是人生的叛逆期,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父母眼中所谓的问题行为的表现,比方说早恋、叛逆、不跟父母讲话等等现象,其实孩子在青春期这个阶段,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有了一个全新的发展,与前一个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发展的话,与孩子沟通时就会比较顺利。
问题中的孩子已经上高三了,应该是处在青春期的后半段,那么从这个提问当中我推断出,家长与孩子沟通不顺畅的情况可能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说可能是维持了整个青春期,这阶段的孩子往往有着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家长所不能理解的,有时候大人一听会觉得,“这都说的什么呀,一点也不现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却把任何东西都想得很认真。
如果家长一上来就用否定的态度和语气跟他说的话,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不愿意跟父母再沟通了。父母往往抱着对孩子好的心态,知道他这样的行为会有一个不好的结果,所以特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说教,让孩子早一点放弃错误的想法,省得在人生的道路上浪费时间走弯路,虽然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家长却忽略了这过程中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体验、成长的机会,成长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让孩子从不谙世事、幼稚天真的想法当中逐渐的认识到这个社会其实并不是像他想象当中的那么温情。
这样的道理,孩子自己领悟出来和家长通过口头告诉他是完全不一样的,老祖宗有一句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有权利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成长,从自己的错误当中吸取教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
所以家长回想一下,在以往与孩子的沟通过程当中是不是说教和唠叨过多了;是不是只顾着说自己想说的话而忽略了孩子能不能听得进去;是不是抱着为孩子好,希望他少走弯路的心情,结果却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另外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还会有一个特点就是与父母的沟通会变得越来越少,和同龄人的沟通越来越多,什么事儿都不愿意跟父母说,其实只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常的小事,比方问:“你今天吃了什么”懒得说;“你今天跟哪个同学一块儿出去玩了?”懒得说。但是对于朋友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也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一种现象。等孩子过了青春期这个阶段,自然而然就会好的,家长也不需要过度的着急,过多的追问,这样会让孩子更加反感。我建议家长在孩子能够做主的范围之内,尽量的让他自己去决定他的事情。因为青春期就代表着他已经做好准备,为自己成为一个成年人而奋斗努力了,如果家长这时候过多的干涉,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分时机。可能一上饭桌就开始数落孩子。或者是趁孩子高兴的时候,赶紧和孩子唠叨几句,觉得这个时候孩子心情好,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可是大多数的时候,结果却往往相反。与孩子沟通,交换意见,最好是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很突然了,对于家长的批评或者建设性的意见也比较容易接受。
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恐慌带给孩子,也不要杞人忧天。很多高三家长一想到高考这两个字,心里面也就一阵发憷,有的孩子本来成绩很好,自己也是很有信心,但是家长总担心会出意外,时时刻刻的提醒孩子,关键时刻别掉链子,弄得孩子也神经兮兮的。最后导致心理上真的出现了问题。另外,家长也在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别把话说绝了,给孩子留条后路,不要给孩子压力,不要让孩子觉得高考是一件考不好天就会塌下来的事情。
有很多家庭孩子的成绩影响了家庭的情绪,成绩好的时候,家里面一片祥和,但是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迎来阴雨天。这无疑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其实并不能把孩子的成绩当做衡量孩子的标准。可能他还在考的好的时候是最近时间内学习状态比较好,复习的重点比较全面,心态比较单纯,考不好,很有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基础不扎实,题目比较难而已。当孩子的单科成绩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时,家长要适时与孩子沟通,找到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激励孩子,而不是训斥孩子,防止孩子产生了比较厌学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