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又叫酸和碱的反应,中和反应指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碱→盐+水)。其实质是H+(氢离子)和OH-(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中和反应的具体原理是什么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H2O)和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2NaOH+CO2=Na2CO3+H2O。所以不管进行到何种程度,只要酸碱发生了反应就叫中和反应。判断是否完全中和是以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作为标准的。
溶于水后在水中被电离成自由移动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例如HCl被电离成氢离子H+和氯离子Cl-,而NaOH被电离成钠离子Na+和氢氧根离子OH-。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极难被电离的水,所以溶液中剩下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溶液中依然处于被电离的状态并不结合,但是生成物是NaCl。
中和反应常见问题有哪些
1、中和反应定义的理解
强调参加反应的物质必须是酸和碱,许多学生错误描述为“凡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以下四种情况要求同学区别对待:①碱性氧化物+酸→盐和水;②酸性氧化物+碱→盐和水;③碳酸盐+酸→盐和水;④铵盐+碱→盐和水。以上四种反应均有盐和水生成,但皆不属于中和反应。
2、对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反应的结果是酸和碱的特性都消失,生成了一类新物质——盐。依据这一反应实质,同学们从中领悟到盐的组成特点,进而根据盐的化学式说出其由哪种酸和碱反应而得到。
3、中和反应的热效应
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联系燃烧现象是放热的、C+CO2→2CO是吸热的,这些均属于化学反应中的吸放热现象。
要注意与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区别开来,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硝酸按溶于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同学习惯于借助“中和反应放热”的特征来验证酸碱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在无其他明显的外观特征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于稀溶液之间的反应,由于溶质含量少,往往放热现象并不明显,可操作性不强,要另择他法。
4、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
当滴入的盐酸量较少时,溶液中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pH>7),当滴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7),当滴入的盐酸过量时,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pH<7)。
5、指示剂在中和反应中起到的作用
中和反应常伴随固体的溶解、溶液颜色的改变等。例如:Fe(OH)3+HCl→Cu(OH)2+H2SO4。
但有些中和反应“风平浪静”,无明显的外观特征(色变、气体、沉淀等),就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的颜色改变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及反应进行的程度,显示反应终点的到来。
6、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之间的关系
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的反应类型,它从属于复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