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这个孩子很乖巧,但是有两个孩子的时候,就老是打架。作为家长既不能偏心,也不能不管,所以这让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两个小孩老是打架,家长该怎么教育?
两个小孩老是打架该怎么教育
1、小冲突父母没必要出手
当两个孩子真的撕扯起来时,家长要迅速做个判断:他俩会不会弄伤彼此?如果跟本没有严重到那种程度,建议不要冲过去帮孩子解决。有时候孩子之间不过是小冲突,爸妈过去反而让事态变得严重,家长可以在一边静观其变。即使孩子过来互相告状,也不要把自己当做法官,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自己学着处理更好。
2、让两个小孩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
当孩子没有掌握协商共赢的沟通技巧时,作为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掌握这个沟通技巧,而技巧第一步就是充分的表达各自的想法。只有孩子把自己的意图讲明后,双方才有可能相互理解。很多时候,也许当两个孩子讲明需求后,问题的解决办法就自然而然的浮现了。
3、家长对双方的想法进行总结
很多时候,因为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需要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做下总结,并最终确认孩子的需求。别讲了半天,两个小孩说你理解的不对,那可就让孩子笑话了。
3、引导孩子思考,得出可行性结果
当两个小孩都说清楚了以后,并且双方都明白对方的需求后,父母便可以引导孩子,让孩子想一想有没有折中的办法,有没有让双方都满意的办法。孩子能想出办法最好,如果孩子实在没有办法,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得出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法。
小孩老是打架怎么教育
第一、要交流
父母应该找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表现得郑重一些与孩子进行交流,要让孩子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切不可因为自己被老师批评、向其他家长道歉等方面的原因,觉得失了脸面,心中便怒气丛生,而乱发脾气,甚至把孩子给揍一顿以泄气。
第二,要察情。
家长可以通过有效的交流方法,了解孩子与人动手打架的详细起因、经过,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要通过这种方法,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当时动手的原因,并弄清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家长要认真分析孩子动手打架的内在因素,以及外部原因,并思考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三,要明理
要平心静气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认真同他分析与人动手打架的利弊,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小孩老是打架,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与其他孩子处理关系的方法,还要鼓励和支持他与思想品德好、不爱惹事生非的孩子进行交往。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注意其言行举止,通过父母的模范带头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要有方
要让孩子学会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在下一次遇到相似的问题时,知道正确处理的方法。同时,也要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脾气,学会管好自己的行为,即便面对恶意挑衅时,也不能单纯地使用暴力进行还击。
小孩开始叛逆证明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做事,或者是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这样只会引起孩子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相反,我们应该试着接受孩子的叛逆行为,跟孩子和平相处。
小孩叛逆该怎么教育好
首先在外人面前尊重孩子,不讽刺挖苦孩子,不过分当着孩子的面赞赏别人的孩子。其次在心理上尊重孩子,不无视孩子的需求,不漠视孩子的情绪波动。其次在行为上尊重孩子,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和行为,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给予她选择的权利,更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尽管有再多的生气,也要情绪冷静之后教育孩子,同时放下因叛逆期而引起焦虑不安,不宜打着为孩好的名义,用“爱”去绑架孩子,我们要做好推己及人,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想法。
家长过问、干涉孩子的行动,应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有的家长则会尽量压住怒气,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并说明因为不知道你为什么晚归,心里很着急、很担心、希望你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易,以后早点回来。
小孩叛逆的行为表现
1、情绪波动大:小孩在叛逆期的情绪可能会非常不稳定,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就生气,这可能是因为她们正在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
2、反抗权威:孩子可能会对父母的规则和期望产生反抗,她们可能不愿意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而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3、喜欢独处:叛逆期的小孩子可能会更喜欢独自待在家里,而不是和父母或者其他人在一起。
4、喜欢挑战规则:孩子在叛逆期可能会喜欢挑战社会的规则和习俗,她们可能会尝试一些父母认为不适合的事情。
叛逆期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1、孩子的叛逆,千万不要一味的责怪他,因为越是说他,他越反抗。
2、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家长要注意对他们下放各种权利,以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
3、避免“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口头禅”。
4、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您交流,不必过于强迫,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5、在与孩子接触时,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您的抗拒心理。
6、理解:父母要理解叛逆期孩子错综乱杂的心理,不要对孩子过多指责。
7、最后要学会支持孩子。允许孩子犯错,不要太要求孩子完美,毕竟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完美,父母也不能。孩子想做什么,父母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如果觉得好,就大力支持孩子,如果觉得不妥,就耐心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小孩在学校不听话,当父母的千万不能听之任之惯着宠着小孩,应当担起小孩“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来,针对小孩的性格特征施行教育。
父母对小孩的表现情况该奖则奖,该惩则惩,使其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
父母既然把小孩送进学校学习,就应当充分信任老师,尊重老师,与老师加强联系,密切配合老师的工作。告诫小孩必须听老师的话,遵守校规校纪,好好学习。
父母若发现老师工作中有某些不妥之处,要注意千万别当着小孩抱怨老师,应当私下心平气和与老师交换意见。
小孩在学校不听话父母应该怎么教育:
1、和老师取得联系,有些时候小孩在家里听话,但是在学校可能就不听话了,这就需要父母及时跟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2、不要过分宠溺,将就小孩,过分宠溺,将就小孩的后果就是导致小孩非常的任性,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甚至在学校去顶撞老师之类的。
3、给小孩灌输一些正确的观念,在和小孩进行相处的时候,父母要做好榜样,不要灌输给小孩一些错误的观念或者说让小孩接触到不好的一面,这样可能是小孩养成坏习惯的原因。
4、给小孩适当的惩罚,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或者接收到学校老师的反馈意见,最好是能给小孩一些适当的惩罚,让小孩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小孩子调皮不听话该怎么教育?小孩子调皮不听话,家长一定要对其保持耐心,要积极的去引导孩子,不要采用打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使用暴力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有些小孩子调皮不听话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孩子的生活大多很“幸福”,想要的东西都有。一旦父母见不到他,就会哭着反抗,逼迫父母妥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千万不能妥协妥协,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脾气。
当孩子无理哭闹时,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在一边,不要理他,让他冷静下来,反复几次后孩子就会觉得,即使哭得大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哭泣变得毫无意义。渐渐地,孩子会因此停止发脾气。
每次哭完父母记得安抚孩子,告诉他原因,告诉他爸爸妈妈很爱你,只是不喜欢你这种不讲道理的行为。这时候通过实话来安抚孩子的情绪,一般都是有效的。
有些孩子哭了,听不进去,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延迟的满足,他们等不及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马上就有了。
这是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帮助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家长可以让孩子等待,从30秒开始,逐渐延长需求时间,记得鼓励并在孩子这样做时表扬他们。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发脾气是很正常的现象,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除了以上两种方法,我觉得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情绪控制的绘本,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会带来什么,以及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喜欢玩手机要耐心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应该如何使用手机来进行学习和社交,而不是玩游戏和看视频,家长也应该有一个带头作用,在家里不能一直看手机,否则孩子很难听从你的建议。
小孩沉迷手机该怎么教育
1、和孩子多沟通
小孩沉迷手机要耐心和孩子沟通,注意沟通方式,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针对玩手机给出自己的建议。家长不要看到孩子玩手机的时候,就暴跳如雷,怒骂孩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所以父母要注意技巧,要对孩子耐心地劝解和循序渐进地引导。
2、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不可否认,手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就连我们大人也不能完全拒绝手机诱惑。但是,家长可以制定规则,限定使用手机时间。
比如:一次不能超过20分钟、不要在黑暗当中玩手机、不要离得太近、不要躺着玩等等。尽量不要在手机上面安装游戏、抖音等容易上瘾应用,多安装一些学习工具或是与学习相关的学习软件。
3、转移孩子注意力
大多数玩手机的孩子是因为生活中没有什么乐趣,才会导致把时间花费在手机上以此来打发时间,所以家长需要培养孩子跟多的乐趣,让孩子的注意力不在手机上。
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可以给孩子报喜欢的兴趣班,周末带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多带孩子交朋友和户外运动。
小孩沉迷手机的危害
影响学习
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使用手机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减少有效的学习时间,虽然网络上的资源比较丰富,但是,都是碎片化非系统化的。
相对于手机的娱乐游戏性,学习就会显得更加的枯燥和无味,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性格缺陷
过度玩手机会造成性格缺陷。长期沉迷于玩手机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怪异。沉迷手机不愿与他人交流,会导致缺乏沟通和表达的技巧,不懂得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问题。
怎么正确使用手机
1. 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确保正确平衡学习、娱乐和休息的时间,避免过度依赖手机。
2. 优先完成学业:将学校工作和学习任务作为首要事项,确保在完成工作前不会花费过多时间使用手机。
3. 合理利用应用程序:可以利用手机应用程序来辅助学习、提高效率,比如使用学习类APP、时间管理APP等,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依赖手机应用程序。
4. 明确使用目的:应该明确使用手机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生活、学习,而不是为了娱乐、消磨时间,要充分发挥手机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5. 注意信息安全:应该注重个人信息的安全,不要将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等重要信息保存在手机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网络游戏,一直是让父母头疼的一件事,很多父母都觉得它对于孩子的危害比较大。其实,如果我们引导得好的话,它也可以是孩子们休息娱乐的一个好项目,但如果引导不好,反而会让孩子沉迷其中。
小孩子玩游戏该怎么教育
1、建立游戏规则
父母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谈一谈,建立新的“玩游戏”规则。尽量控制自己对孩子玩网络的不满和愤怒,听听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和孩子谈一谈什么情况下可以玩网络,每次可以玩多久甚至孩子将来准备做什么等。
2、让孩子发现自我价值
做到视电子设备为工具,相信孩子可以用好工具,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并且要相信孩子足够优秀,并且不断引导孩子发现自我价值,挖掘更为优秀的某些能力,进一步影响和引导其他人一起共同进步。
3、建立亲情
爱玩游戏的孩子,一般都是由于跟父母的亲情淡薄,心灵空虚缺爱,才会寄托在网络的精彩世界里面,体验迷人的七情六欲,因此父母应该以温暖孩子心灵的方式去关心爱护他,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家庭产生温馨幸福的氛围,才能从心理上转移了孩子对网络的迷恋。
4、不能让孩子一直玩
你不能让他一玩就玩半天,你都不理他,我们知道孩子玩游戏是因为家里,确实没什么好玩的,尤其是小学,初中。他觉得跟爸妈没有共同话题,爸妈也不懂他,有些父母没有学过家庭教育,更加就会摧残孩子。导致孩子就更加喜欢玩手机,那玩多了就会上瘾,所以我们不能让他一直玩。
5、父母要具有带头作用
许多父母和孩子说的仅有一句“不必玩了”,随后自身在哪看手机玩得乐此不疲。假如想让孩子不会再网络上瘾,父母最先要远离手机,要让孩子监管,父母带领做表率,孩子即便再次玩游戏,也是心里不安,你觉得不能玩的情况下,他会很聪明,因此,父母要起带头作用。
小孩子玩游戏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
有些父母经常在家吵架,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经常忙于工作,他们有的把孩子托付给长辈们教育,年纪本就大的长辈哪懂得现在孩子的心理,更加不懂得如何教育,这就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还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放在寄宿学校,长时间缺乏父母有效陪伴的孩子,一接触网络,便会陷入网络世界中,以此来得到成就感、满足感。
2、孩子可以在游戏中体验掌控感和控制感
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时,他能体验到一种掌控感和控制感。很多小孩儿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严格控制,没有能够有足够多的自由,或者说没有足够多的能力去影响一些事情。但是,在网络当中你看只要你练级练得厉害,装备买得强,组的战队厉害,你始终是有办法去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很成功的感觉。
在讨论如何管理打母亲小孩之前,我认为先得管理一下小孩的父亲和母亲,一个正常的家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之所以敢打母亲,是因为家庭教育已经严重畸形,为人父母者的自身行为是失常的。
我们经常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的就是家庭原生教育的问题,一个和谐且充满笑声的家庭肯定不会出现如此极端的行为,倒是那些父母性格暴戾,蛮不讲理,家庭氛围极差的才会如此。而且可以肯定,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和谐,属于那种动辄吵架斗嘴,甚至动手都司空见惯的人。
孩子打父母,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当中,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用我们的老话讲这叫“伤天害理”,是杵逆的最高表现,一个人敢于打母亲,起码说明在他内心已经没有了父母尊大的基本认识,这和孩子大小没有关系,这是日常教育的最根本。
家庭教育是树根教育,没有好的根系你如何给孩子好的养分呢?自己本身就一身的坏毛病,你如何去管理和教育孩子呢?所以还是认真审视父母的行为吧。
有可能家长的过度溺爱,特别平时孩子有个什么不如意就怪在物品身上,或者长辈身上,比如碰到凳子了,家长就摔打凳子,哪个家长惹孩子不如意了就说打这个,打那个,以此来哄孩子的,那这样下去,在孩子的心里就是谁惹我不高兴了,谁弄疼我了就可以打谁。
这里面不仅包含了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其中。所以,出现孩子打家长的现象后,家长一定要开始寻找原因,反思自己的不足甚至过错的地方。
找出原因以后就要开始制定以后的方案了。如果家里有家暴的,抓紧时间改,如果有溺爱的也要认清楚。然后开始给孩子慢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让孩子知道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不要溺爱也不要太严厉,能跟孩子成为朋友是最好的。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孩子不尊重父母是教育出了问题,是大人溺爱惯出来的毛病,小时候就是以小孩为中心,一家人围着他转,养成了他自大,自私冷漠的性格,没有感恩之心,认为家人为他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习惯了家人满足他的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出口成脏,张口就骂父母也是正常事了。
出现这种问题只能从思想根源上抓起,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象父母一样爱他,没有谁会理所当然的对他好,学会独立,想要什么必须通过自己努力去挣取得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学会分担家务,懂得感恩身边帮助过自已的人,认识自身错误,必须向父母道歉!
小孩子骂父母,不是小孩子的错,把你们整个家庭中,和小孩子常接触的人,全都叫到一起开个家庭会议,问清楚小孩子骂父母,是从哪里学来的?
小孩子骂人,通常都是像乌鸦学舌一样,娃儿说什么,有时候他自己并不是很清楚骂人的含义,只是别人骂他也跟着说,他只知道是不好的话。
你还要和娃儿沟通,和他交朋友,探寻清楚,他骂父母的话是从哪里学来的?还要多关注他在外面接触了什么人?
一切都整清楚之后,做父母的就要仔细探讨家庭教育方法,制定家风、家法、家庭教育之方,家风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家法父母共同制定,娃儿也要参与,家庭教育之方是父亲的责任,父亲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在家里没有威信是不行的。
如果是孩子叛逆,那么家长应该在孩子冷静下来后好好跟孩子沟通,或者找第三方来坐中间人进行沟通。引导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然后再对他进行针对性教育。
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打骂孩子,否则孩子永远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只会暂时屈服于武力,以后不会跟家长交心。有了孩子后,家长其实是跟孩子在一起成长的,有时候反而能在孩子身上学到很多道理。
我想说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打孩子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树好的榜样。要能以身作则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打他,不但对他没任何帮助,反而会使孩子更加逆反,甚至有很强的报复心。
孩子慢慢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对于这种不应该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耐心教导。
教育孩子是一个很艰辛得过程和经历,简单粗暴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要有耐心,有忍耐性。要循序渐进让他学会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教会他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学会积极有效的和人沟通和交流。发脾气骂人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不能一昧的去责备。要从它的根源,思想上去解决问题。不能让孩子养成这种坏习惯。跟孩子讲清道理,如果想要买什么东西,或者想要钱干什么事,可以跟家长提出来,家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那一定会满足你的。
这不是好的习惯,应该尽早管教,同时满足他的一些需求,一旦养成习惯可不好,答应孩子合理的用钱需求和家长要,该给钱要给,有时也要占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给他分析偷钱的危害性,不要因为孩子要钱而发火,正确引导和告诫,使孩子能快乐成长。
教育孩子要冷静处理,不可打骂。在发现孩子偷钱时,父母应该冷静一些,不要大发雷霆,不要打骂孩子,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先给孩子讲道理,不要破口大骂或者张手打人,否则让孩子感到很大的压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而且很多孩子都很叛逆,你越是训斥厉害,孩子越是不听你的话了,会和父母对着干的。
告诉孩子想达到目的,应该用合理方式。对于孩子偷钱的问题,父母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孩子这种任性、不计后果的行为,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能忍受。这样的行为比偷钱本身要严重很多,今后容易导致孩子越走路越偏的。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强调好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想做一件事,必须通过合理途径,“不义之财不宜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适当给孩子零花钱。如果孩子经常偷钱,父母要反思自己是否给孩子零花钱太少,或者太限制孩子使用零花钱了。毕竟孩子需要买一些生活、学习用品,当他们上了小学,是应该适当的给一些零花钱的。但是要和孩子说好,零花钱不能乱花,不能随便挥霍了。父母还要建议孩子自己学会节约零花钱,怎样零花钱就够用了。
对于孩子的合理需要,父母尽力满足,拒绝要说明原因,向孩子解释清楚。有时候孩子会想买一些比较大的玩具、零食,自己零花钱就不够,向父母索要时被拒绝,这样有的孩子就想偷一些钱自己去买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一些合理的需要,比如上学的必需用品、老师推荐的书籍、孩子优良成绩的奖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但是对于孩子不合适的要求,比如ipad等电子产品,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买,但是应该给孩子解释清楚,告诉孩子对眼睛不好、影响学习等原因。
对于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父母要及时表扬。当孩子偷钱后,如果能主动承认了错误,父母应该及时对孩子表示肯定,然后可以适当的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到主动承认错误,比犯错误要好很多。对于一些保证今后不再偷钱的孩子,父母可以适当的奖励一些零花钱,这样孩子就会更加高兴了,以后就会慢慢改掉偷钱的坏习惯。
经常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金钱观。父母平常教育子女时,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让孩子以为金钱是万能的。要让孩子知道,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人的感情、美好的心理、健康的人格等等。让孩子多多体会,体会那些金钱买不来的微笑、互帮互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