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会试录取者称为什么

会试录取者称为什么

2023-08-02 11:25812浏览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会试是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的礼部试(省试)。会试之称始于金朝,元、明、清沿用。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的考试流程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为会试前一级考试),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为8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20人),多由翰林充当。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参加会试的举子应先行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会试后另行复试。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

会试是由谁主持的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会试是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会试前多少名参加殿试

由于会试录取名额是会试前皇帝钦定,所以每科的录取人数都不相同。清初会试录取名额比较多,顺治年间多至四五百名,康熙年间多则三百名,少则一百余名。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录取名额最多为406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录取名额最少,仅有96人。

嘉庆、道光年间,录取名额都在三百人以下,咸丰年间录取名额又进一步减少至两百人左右,同治年间录取名额小幅增长,光绪年间录取名额多在三百人以上。据统计,有清一代钦定的会试录取名额为二万六千五百多名。和顺天乡试一样,会试确定录取名单前,需要进呈前十名考生试卷,由皇帝钦定前十名名次。

复试的故事

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66年中,凡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都有资格参加殿试。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会试发榜后,因中式贡士、顺天乡试解元查为仁因传递舞弊败露而逃逸,康熙帝严厉追查此案。

康熙帝认为既然解元都存在舞弊行为,那么其他贡士的嫌疑也很大,而殿试是一场没有淘汰只有排名的考试,因此会试舞弊者就有可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进士。正是有鉴于此,康熙决定在会试后增加一个环节-复试。当年公布会试录取名单之后,他下令二十四日在西苑举行复试。四月一日公布了录取结果,其中有四名贡士被淘汰。

此后,会试后举行复试成为定制,至乾隆年间,减少了复试内容,仅仅要求考生写一篇八股文和一首诗。阅卷过程中,主要审查每个考生复试答题的风格、笔迹与会试的差异程度。如果前后差别太大,须严查到底,一旦查实,则追究主考官和负责阅卷的官员的责任。

大家还在看:

最新文章

上一篇:科举殿试始于什么时候 下一篇:会试在哪里举行